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发痒是常见的小困扰。每当这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揉一揉,觉得这样就能快速缓解不适,获得一时的畅快。然而,这种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健康埋下巨大隐患。频繁揉眼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极大地增加了患上圆锥角膜的风险,而圆锥角膜一旦发病,将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威胁。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眼痒揉眼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圆锥角膜这个 “视力杀手”。
揉眼:眼部疾病的重要诱因
我们的眼睛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之一,角膜作为眼球最前端的透明组织,更是薄如蝉翼且十分娇嫩。正常情况下,角膜保持着规则的形态和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够清晰地折射光线,保证我们拥有清晰的视觉。然而,频繁揉眼会对角膜产生持续的外力压迫和摩擦。
当我们用手揉眼睛时,手指施加的压力会使角膜表面的胶原纤维受到拉扯和扭曲。揉眼是相对轻柔的眼部摩擦动作,但当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太过频繁,力度太过偏重,持续的时间过长或当这种行为演变成一种习惯时,称为习惯性异常揉眼。长期反复的机械性损伤,会导致这些胶原纤维逐渐发生断裂和变形。它通常发生在疲劳、灰尘或过敏原暴露、隐形眼镜佩戴、压力、睡前或睡醒后。常见的揉眼方式分为手指尖、手指关节、手指甲、手掌及拇食指按压眼角等。
此外,我们的双手每天会接触各种物品,上面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当用手揉眼时,这些微生物会趁机进入眼内,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炎症。眼部炎症会进一步损伤角膜组织,干扰角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过程,使得角膜变得更加脆弱,从而为圆锥角膜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圆锥角膜早期:悄无声息的视力威胁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或旁中央角膜基质变薄、向前呈锥形突起及高度近视伴有不规则散光为特征的致盲性角膜病变。通过对15个国家的700万名研究对象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圆锥角膜的患病率为0.138%。而部分研究报道中国圆锥角膜的发病率为0.5-0.9%,高于全球患病率,其中,中国人群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2.84:1。
圆锥角膜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通常为高度近视以及不规则散光;完成期可见典型的临床体征,同时伴有显著的视力下降甚至致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角膜水肿,水肿消退后遗留角膜瘢痕。圆锥角膜暂无有效的根治手段,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危险因素的防治、非手术矫正如佩戴框架镜或角膜/巩膜接触镜以提高患者视力和手术治疗如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提高中重度稳定期患者视力、角膜胶原交联术以增加角膜生物力学硬度阻止进展,以及角膜移植改善重度且不耐受角膜/巩膜接触镜患者的视觉质量。
圆锥角膜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生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7]。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揉眼、变态反应、肥胖、紫外线及睡姿等,其中揉眼是圆锥角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揉眼与圆锥角膜的研究进展
1961年,Ridley首次将揉眼与圆锥角膜联系起来,之后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病例对照研究为证明圆锥角膜和揉眼之间存在关联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包括特应性疾病、揉眼和圆锥家族史在内的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揉眼与圆锥角膜显著相关。另一项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调查114例圆锥患者发现,其中有揉眼习惯的患者所占比例高达68.4%。这些数据都提示圆锥角膜患者的揉眼行为比例高于正常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对非对称圆锥角膜病例的研究显示有用力揉眼史的眼病情较重。
揉眼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在某些特殊人群中,揉眼和圆锥角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揉眼的主要诱因之一是眼部发生变态反应,春季角结膜炎(VKC)和特应性角结膜炎(AKC)。McMonnies等曾报道在圆锥角膜患者中,患有特应性疾病的患者每天揉眼的频率和时间均高于非特应性疾病患者。在动物模型中,Ebihara等将实验组NC/Nga小鼠饲养在室内空气中,这些小鼠患特应性皮炎,而饲养在用他克莫司处理后的空气或特定的无病原体空气中的对照组小鼠则未患病。实验组小鼠疯狂抓眼,出现明显类似于圆锥角膜的角膜扩张,而对照组的小鼠角膜正常。特应性疾病很可能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眼部瘙痒,使患者经常揉眼进而导致圆锥角膜发病率升高。
此外,据报道唐氏综合征患者圆锥角膜的发病率为5.5%~15.0%,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4~65倍,但已有研究证实圆锥角膜的发病与唐氏综合征并无遗传学联系,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揉眼所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导致了唐氏综合征在圆锥角膜患者中的发病率升高。同样Leber综合征也有相似的发病机制,超过30%的Leber综合征患者很可能在儿童时期就发展为圆锥角膜。由此发现无论是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特应性疾病,还是与遗传有关的唐氏综合征或Leber综合征,它们与圆锥角膜的关联都是通过揉眼损伤机制介导的,这也提示揉眼在圆锥角膜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1例患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男孩自5岁开始频繁揉左眼,利用眼心反射来缓解心动过速,11岁时患者左眼出现了单侧圆锥角膜,后来医生建议他按压颈动脉窦来纠正心律失常,之后9年里,左眼圆锥角膜未见进展。
预防与应对:拆除圆锥角膜的 “定时炸弹”
避免揉眼,尤其是避免在青春期揉眼,可能对减轻圆锥角膜的发展有很大效果。在儿童中,避免揉眼的建议是最重要的,因为儿童圆锥角膜进展很快。由于揉眼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即使是成人患者,也有必要尽早找到消除揉眼的方法,使揉眼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程度降至最低。建议避免揉眼预防圆锥角膜,这可以通过治疗或预防引起瘙痒的原因和治疗干眼来实现。通过保持眼部卫生以减少或避免过敏原聚集在睫毛上,必要时可局部用药来缓解瘙痒,包括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剂等。外用润滑剂在与干眼症状相关的特应性反应中也有一定作用,需要频繁使用的任何形式外用药均应选择不含防腐剂的。此外,如果没有必要,不建议佩戴RGP。除了瘙痒外,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会引起揉眼。针对这些情况,寻找可以替代揉眼或分散揉眼冲动的活动,如用拇指和食指挤压鼻梁、耳垂或脸颊,可能有助于抑制揉眼的冲动。Giedd对153例圆锥角膜患者进行了行为健康调查,结果提示圆锥角膜患者依从性较低,不配合治疗,不遵守治疗方案。有研究发现,与青少年时期的揉眼程度相比,圆锥角膜患者在成年后的揉眼程度明显减轻,这种减少可能是对“揉眼可能是圆锥角膜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这一建议的回应。同时号召患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参与避免揉眼的行动中来也可以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并缓解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