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之后,为何连呼吸也变得困难了呢?据统计,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会因呼吸肌无力、咳嗽反射减弱或误吸引发肺部感染,甚至导致死亡。肺功能受损不仅延缓康复进程,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针对脑卒中后肺功能的恢复策略逐渐多样化,形成了从呼吸训练、物理治疗到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模式。
1 脑卒中对肺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会对肺功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当卒中破坏呼吸中枢(如脑干、皮层)时,膈肌和肋间肌接收的指令就会"断线",患者的呼吸节律与深度调节受到干扰,进而出现肺部通气不足、气体交换效率降低,甚至引发呼吸暂停。同时,卒中后患者常常存在吞咽困难,吃饭、喝水时食物或液体易 “走错路” 进入气管和肺,引发吸入性肺炎,使肺泡无法正常工作,肺功能变差。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膈肌厚度甚至比健康人薄30%[1]。长期卧床让肺部陷入"恶性循环",患者胸廓活动受限,肺组织弹性下降,痰液难以排出,成为细菌 “温床”,进一步削弱肺的弹性和通气能力。
2 肺功能受损对脑卒中患者的危害
肺功能受损会给脑卒中患者带来诸多危害:一是加重脑损伤,肺功能欠佳时,氧气难以进入,血液氧含量降低,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而大脑对缺氧又极为敏感,这无疑加重了脑损伤,阻碍神经功能恢复,陷入恶性循环;二是呼吸衰竭风险大增,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可能发展成呼吸衰竭,这是中风患者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三是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肺功能差使患者穿衣、洗漱、走路等日常活动因气喘吁吁而变得困难,不仅生活无法自理,心理上也备受打击,生活质量大幅降低。
3 肺功能恢复的关键技术
3.1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患者采取舒服的半躺或平躺姿势,全身放松。一手放胸口,一手放肚脐。用鼻慢吸气,使肚子鼓起,放肚脐上的手随之抬高,胸口的手不动;用嘴慢呼气,肚子回缩,手下降。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可增强膈肌力量,增加肺通气量。 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建议吸气:呼气=1:2-1:4),能增加气道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合,利于排出废气,让呼吸顺畅。每次10-15分钟,每日多次练习。但急性期颅内压增高患者禁用。另外,可以进行八段锦锻炼,传统功法通过缓慢的腹式呼吸和肢体动作结合,能够强化膈肌力量。研究发现,练习八段锦的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提升30%,肺活量增加20%[2]。
3.2物理治疗
最常用的方法是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就是根据肺部病变位置选对姿势,让患病处高高在上,借地心引力把痰液 “赶” 向大气道,方便咳出。比如肺下叶有问题,可以采取头低脚高15-30°的体位。每次15-20分钟,一天2-3次,饭前或饭后1-2小时进行,防止呕吐。另外,胸部叩击可配合体位引流,护理人员把手弯成杯状,从下往上、从外向里,有节奏地轻拍患者胸部,力度适中,松动痰液,两者配合能更好清理肺内痰液,让呼吸更加顺畅。合并肋骨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3.3 中西医结合
中医认为肺功能障碍与“痰瘀互结”相关,通过针灸肺俞、脾俞等穴位,辅以化痰中药,可减少气道分泌物[3]。另外,体外膈肌起搏是一种帮助膈肌运动的电刺激方法,和针灸相结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膈肌运动功能,使患者血氧分压(PaO₂)显著提升[4]。
3.4 康复运动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尽量早期开始康复运动。发病后1周内开始呼吸康复的患者,3个月后步行能力恢复更佳[5]。运动能让心肺像充电一样变强,提升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但是运动要循序渐进,需结合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前提是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
4 小结
肺功能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获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从物理治疗到传统功法,从西医技术到中医智慧,多学科协作的康复模式正为患者开辟一条从“呼吸重建”到“全面康复”的科学之路。早期干预、个性化方案及家庭-医院联动的全程管理,将是未来提升康复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岚. 针刺颈胸夹脊穴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呼吸功能的影响.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4.
[2] 陈珺雯,陈谦,陈程,等.改良八段锦身体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01):74-80.
[3] 张雪薇,郑琳琳,吴珊红,等.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4,39(03):146-149.
[4] 刘元红,李艳,冯玲,等.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健肺功治疗脑卒中后肺功能障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4,45(02):204-209.
[5] 涂姗姗, 呼吸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023, 南昌大学.
(刘春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