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这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常令患者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在调理哮喘方面,尤其是通过调理肺气来缓解哮喘症状,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以下将详细阐述中医如何通过多种手段调理肺气,以达到缓解哮喘的目的。
一、中医对哮喘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肺主气司呼吸,若肺功能失常,气道不畅,便易引发哮喘。外感邪气,如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首先影响肺,使肺气失宣,从而引发哮喘。此外,脾为后天之本,若脾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于气道,会加重哮喘症状。肾主纳气,若肾不纳气,则气不能正常下行,导致喘息等症状。情志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肺功能,进而诱发哮喘。
二、中医调理肺气缓解哮喘的方法
(一)中药调理
辨证论治
寒性哮喘:患者怕冷,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中医常用小青龙汤加减调理,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通过药物配伍,达到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目的。
热性哮喘:患者发热,咳嗽剧烈,咳痰黄稠。此时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定喘汤加减。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热泻火;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化痰降气;甘草调和诸药。既能宣泄肺中郁热,又能平喘止咳。
虚实夹杂型哮喘:患者哮喘日久,既有肺肾气虚的表现,如气短、自汗、腰膝酸软等,又有痰浊内蕴的症状,如咳痰量多。此时宜采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的治法,常用方剂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半夏、陈皮、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降气。
中药穴位贴敷
三伏贴:在三伏天选取肺俞、膏肓、定喘、膻中等穴位,将中药膏剂贴敷于上。常用药物有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具有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节气血阴阳,增强免疫力,预防哮喘发作。
三九贴:在三九天贴敷,选用与三伏贴类似的药物,贴敷在相应穴位上,可温阳补肾、健脾益肺,进一步巩固三伏贴的治疗效果,减少冬季哮喘发作次数。
(二)针灸推拿
针灸
常用穴位:肺俞、肾俞、定喘、膻中、太渊等。肺俞可调节肺功能;肾俞补肾纳气;定喘穴是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膻中为气会,能宽胸理气;太渊是肺经原穴,可补肺益气。通过针刺这些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哮喘症状。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上述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扶阳固脱的作用。一般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推拿
从背部开始推拿,用掌根揉按肺俞、肾俞等穴位,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然后沿着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捏脊,从大椎穴一直捏到长强穴,反复3-5遍,可增强小儿体质,预防哮喘发作。成人患者还可进行胸部推拿,用双手掌根自胸部正中线向两侧分推,再用手指点按膻中、中府等穴位,以宽胸理气,缓解哮喘症状。
(三)饮食调理
寒性哮喘患者:应选择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
热性哮喘患者:宜清淡,多吃清热化痰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日常饮食原则:遵循平衡营养、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少食多餐,避免过敏食物,增加蔬果摄入,合理搭配膳食。
(四)气功调理
腹式呼吸法:放松腹部,深吸气时让气息进入腹部,缓慢、均匀地呼气,有助于调整呼吸方式。
嗅控法:使用具有润肺作用的植物精油,如薰衣草、迷迭香,通过嗅闻植物气味,舒缓呼吸道。
气功动作: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功动作进行练习,如五禽戏、八段锦等,有助于调理肺气,增强体质。
三、注意事项
中医调理哮喘需要个体化方案,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中医调理需长期坚持,结合合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有效改善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以及气功调理等多种手段,综合调理肺气,以达到缓解哮喘的目的。这些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体,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王聚超 方城县赵河镇卫生院 中医科 中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