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多器官支持:当心肝肾肺同时按下“暂停键”

2025-04-20 17: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孩子呼吸急促、皮肤发黄,还尿不出来!”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隔离病房里,8岁患儿小宇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突发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82%)、急性肾损伤(无尿12小时)、肝功能异常(转氨酶>1000U/L)和凝血功能障碍(PT>30秒)。床旁超声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EF值35%),双肺弥漫性渗出(“白肺”表现)。这场“心肝肾肺”四器官同时衰竭的危机,让医疗团队陷入两难:单一器官支持已无效,必须启动多器官支持系统(MODS),但任何操作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经过72小时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肝替代治疗联合干预,小宇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最终转危为安。这场生死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多个器官同时按下“暂停键”,生命的存续需要一场“多兵种协同作战”。据统计,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高达50%-80%,但早期多器官支持可使生存率提升至35%-60%。

一、多器官衰竭:从“单兵损伤”到“系统崩溃”的致命链条

多器官衰竭并非多个器官独立故障的简单叠加,而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发的“器官间交叉失能”。其核心机制是“炎症-缺血-再灌注”的恶性循环:

1. 初始打击:感染或创伤触发“细胞因子风暴”

· 病原体入侵(如细菌、病毒)或组织损伤(如严重烧伤、创伤)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IL-6、TNF-α、HMGB1)。

· 炎症因子“攻击”: 

· 肺: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肾:引起肾小管细胞凋亡,造成急性肾损伤(AKI)。

· 肝:抑制肝细胞合成功能,引发凝血因子缺乏和黄疸。

· 心: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功能不全(如应激性心肌病)。

2. 二次打击: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器官损伤

· 低血压休克:炎症因子导致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重要器官(如肾、肠)灌注减少。

· 氧自由基爆发:恢复血流后,缺血组织重新获氧,产生大量活性氧(ROS),攻击细胞膜和DNA。

3. 儿童特有的“脆弱性”

· 器官储备功能低:儿童肾脏清除能力仅为成人的30%-50%(按体重计算),肝酶系统不成熟,易因毒素蓄积导致功能崩溃。

· 免疫系统“不成熟”:婴幼儿T细胞功能不完善,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炎症反应更易失控。

· 体液分布风险高: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高(新生儿达80%),毛细血管渗漏时更易出现严重水肿和休克。

4. 典型表现

· 肺:呼吸急促(>40次/分)、血氧饱和度<90%(需高流量氧疗或机械通气)。

· 肾:少尿(<0.5ml/kg/h)或无尿、血肌酐>1.5倍基线值。

· 肝:黄疸(总胆红素>3mg/d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秒。

· 心:心率增快(>140次/分)、心脏超声显示EF值<50%。

案例:5岁患儿因严重车祸导致颅脑损伤+脾破裂,术后出现ARDS(需ECMO支持)、AKI(需CRRT)、肝功能异常(ALT>800U/L)和应激性心肌病(EF值30%),经多器官支持治疗21天后康复出院。

二、多器官支持: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医学突破

多器官支持的核心是通过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替代或辅助衰竭器官的功能,为原始疾病治疗争取时间。其“四大支柱”技术需精准协同:

1. 呼吸支持:ECMO——为肺“按下暂停键”

· 适应症:严重ARDS(氧合指数<80mmHg)、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

· 儿童优势: 

· VV-ECMO(静脉-静脉):仅替代肺功能,适用于单纯呼吸衰竭(如肺炎、溺水)。

· VA-ECMO(静脉-动脉):同时支持心肺功能,适用于心源性休克(如心肌炎、心律失常)。

· 关键参数: 

· 血流量:50-100ml/kg/min(儿童);流量过低导致氧供不足,过高增加出血风险。

· 气体流量:1-3L/min,维持PaO₂ 55-80mmHg、PaCO₂ 35-45mmHg。

2. 肾脏支持:CRRT——为肾“启动清洁模式”

· 适应症:AKI合并高钾血症(>6.5mmol/L)、严重酸中毒(pH<7.1)、液体超负荷(>10%体重)。

· 儿童优化: 

· 滤器选择:高通量聚砜膜(如M150),截留分子量30-50kDa,高效清除中分子炎症因子(如IL-6)。

· 抗凝策略:枸橼酸局部抗凝(4%枸橼酸钠,流速1.2-1.5倍血流量),减少出血风险。

3. 肝脏支持:人工肝——为肝“解毒+合成”

· 血浆置换(PE):清除胆红素、内毒素等大分子毒素(分子量>300kDa)。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通过白蛋白透析清除水溶性毒素(如氨、胆红素)和脂溶性毒素(如药物、重金属)。

· 儿童适应症:急性肝衰竭(如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肝移植前过渡支持。

4. 循环支持:IABP/Impella——为心“提供动力辅助”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通过球囊周期性充放气,增加冠状动脉灌注,适用于心源性休克。

· Impella心泵:经股动脉植入微型轴流泵,直接提供2.5-5.0L/min血流支持,适用于严重心肌抑制。

三、临床挑战:多器官支持的“三大平衡术”

1. 液体平衡:避免“水肿”与“低灌注”的矛盾

· 儿童风险: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导致液体从血管内转移至组织间隙,易引发肺水肿和腹腔高压。

· 策略: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通过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宽度(IVC)和每搏量变异度(SVV),动态调整输液量。

· 限制性补液:在保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控制液体入量(每日<40ml/kg)。

2. 抗凝平衡:预防“血栓”与“出血”的博弈

· 儿童特点:凝血因子Ⅷ、Ⅸ活性较高,但血管内皮细胞不成熟,易形成微血栓。

· 方案: 

· 低分子肝素:剂量根据抗Xa因子活性调整(目标0.3-0.5U/ml)。

· 联合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

3. 营养平衡:从“禁食”到“精准喂养”的转变

· 传统误区:多器官衰竭时禁食以减少代谢负担,但会导致肌肉消耗和免疫功能下降。

· 现代策略: 

· 早期肠内营养(EN):入院24-48小时内启动,初始剂量10-20kcal/kg/d,逐步增至目标量(25-30kcal/kg/d)。

· 联合肠外营养(PN):若EN无法满足需求(如肠功能障碍),补充PN但避免过度喂养(葡萄糖负荷<5g/kg/d)。

四、未来方向:从“器官替代”到“器官修复”的智能支持

随着再生医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多器官支持正迈向精准化:

· 生物人工器官:利用干细胞和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具有功能的微型肝脏或肾脏模块,与体外支持系统集成。

·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植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器官功能(如心输出量、肾小球滤过率),自动调整支持参数。

从“单器官抢救”到“多器官协同”,从“替代功能”到“修复再生”,多器官支持技术用科技重新定义了危重症治疗的边界——它不仅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器官从衰竭到复苏的“希望之桥”。正如小宇父母在监护室外看到的那样:当ECMO的蓝光、CRRT的滴答声和人工肝的循环管路共同运转时,那不仅是机器的轰鸣,更是一个幼小生命与死神赛跑的号角。每一次器官功能的恢复,都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温柔回应;每一例成功救治,都在证明:当医学以系统思维应对系统崩溃时,奇迹,终将发生。

(寇海燕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