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镇静≠麻醉!儿童镇痛的人性化"三阶梯"策略

2025-04-19 16: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妈妈,我的腿像被大怪兽咬住了!"6岁的乐乐因股骨骨折在急诊室哭闹不止,护士准备推注镇静剂时,母亲突然抓住她的手:"孩子会不会醒不过来?镇静和麻醉有什么区别?"这一场景每天都在儿科病房上演——家长对"镇静"的误解与恐惧,正成为儿童镇痛治疗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儿童镇痛已进入精准化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在成人领域广泛应用多年,而针对儿童的改良版"人性化三阶梯策略",正通过非药物干预、低侵入性药物、多模式镇痛的分层管理,实现"最小伤害、最大舒适"的治疗目标。本文将为您揭开儿童镇痛的科学面纱,澄清镇静与麻醉的本质区别,并解析这套充满温度的疼痛管理体系。

一、镇静≠麻醉:儿童镇痛的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1:"镇静就是让孩子睡着,和麻醉一样危险"

· 本质区别: 

· 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CNS)实现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和痛觉阻断,常用于手术(如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

· 镇静:仅降低焦虑水平,使患儿处于放松或嗜睡状态,保留自主呼吸和部分反应能力(如对疼痛刺激仍有肢体退缩)。

· 安全数据:儿科镇静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远低于成人麻醉(约0.5%-1%),且90%的镇静反应(如呼吸抑制)可通过密切监测及时逆转。

误区2:"孩子哭累了就不疼了,镇痛药会成瘾"

· 疼痛的危害: 

· 生理层面:持续疼痛会使患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对于烧伤或术后患儿,疼痛还会延迟伤口愈合。

· 心理层面:儿童期未缓解的疼痛与成年后慢性疼痛、焦虑障碍的发生风险增加3倍相关。

· 成瘾性真相: 

· 儿童镇痛常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片类短效制剂)的成瘾性极低,合理使用下依赖发生率<0.01%。

· 长期疼痛导致的"疼痛记忆固化"远比药物成瘾更难以治疗。

误区3:"镇痛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判断"

· 现代镇痛理念: 

· "动态评估-精准镇痛"模式:通过面部表情评分(FLACC量表)、行为观察(如哭闹、肢体紧绷)等工具持续评估疼痛程度,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 多模式监测:结合心率变异率(HRV)、皮肤电导(EDA)等客观指标,区分疼痛与焦虑,避免"过度镇痛"或"镇痛不足"。

二、儿童人性化镇痛"三阶梯"策略:从非药物到精准用药

第一阶梯:非药物干预——用"温柔"对抗疼痛

适用于轻度疼痛(如疫苗接种、静脉穿刺)或作为药物镇痛的辅助手段。

· 物理疗法: 

· 冷敷:对跌打损伤、烫伤早期有效,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如前列腺素E2)。

· 蔗糖水:对新生儿特别有效,24%蔗糖溶液2ml口服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使疼痛评分降低40%(持续5分钟)。

· 心理干预: 

· 分散注意力:让患儿吹泡泡、看动画片或使用VR设备(如沉浸式游戏),可减少30%的疼痛感知。

· 家长参与:母亲哼唱儿歌或轻抚患儿额头,能使皮质醇水平下降25%(研究显示,母亲触摸的镇痛效果优于陌生医护人员)。

第二阶梯:低侵入性药物——精准打击"疼痛信号"

适用于中度疼痛(如骨折复位、术后伤口护理)或第一阶梯无效时。

· 对乙酰氨基酚: 

· 机制:抑制中枢COX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不影响血小板功能(出血风险低)。

· 剂量:10-15mg/kg/次,每4-6小时一次,最大日剂量60mg/kg(2岁以下幼儿需严格遵医嘱)。

· 布洛芬: 

· 优势:外周抗炎作用更强,对肌肉痛、关节痛效果更佳。

· 注意:哮喘患儿慎用,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 局部麻醉贴剂: 

· 利多卡因贴:用于皮肤完整性受损的疼痛(如烧伤换药),通过阻断钠通道抑制神经冲动传导,起效时间15-30分钟,持续4-6小时。

第三阶梯:多模式镇痛——"1+1>2"的协同效应

适用于重度疼痛(如癌症骨转移、大手术术后)或难治性疼痛。

· 阿片类+非阿片类: 

· 吗啡(静脉/口服):强效中枢镇痛,但需警惕呼吸抑制(尤其<1岁婴儿)。

· 氯胺酮(鼻喷/静脉):NMD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疼痛记忆形成",与吗啡联用可减少30%吗啡用量。

· 区域阻滞技术: 

· 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通过超声引导将罗哌卡因注射至神经周围,实现单侧下肢麻醉,术后镇痛时间长达12-24小时。

· 患者自控镇痛(PCA):8岁以上儿童可使用电子泵按需给药(如吗啡0.02mg/kg/次,锁定时间10分钟),提高镇痛满意度同时降低药物过量风险。

三、未来展望:从"疼痛控制"到"疼痛预防"

随着表观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儿童镇痛正迈向"精准预防"新阶段:

· 基因检测指导用药:通过检测CYP2D6基因多态性,预测患儿对吗啡的代谢速度,避免"超快代谢者"出现呼吸抑制或"慢代谢者"镇痛不足。

· 虚拟现实(VR)镇痛:在烧伤换药时让患儿沉浸于"冰雪世界"游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多感官刺激,使疼痛评分降低50%(临床试验显示效果优于吗啡)。

· 微生物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菌丰度与疼痛阈值正相关,未来可能通过益生菌补充预防术后疼痛。

从乐乐母亲紧握的双手,到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从哭闹不止的病房,到安静入睡的小脸——儿童镇痛的"三阶梯策略",不仅是一套医疗技术,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温柔对待脆弱生命"的哲学实践。当镇痛不再等同于"让孩子睡着",而是通过科学分层管理,让他们在清醒中感受舒适,在疼痛中保留尊严,这才是医学人文主义的真正落地。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眼泪,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陈茜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