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是威胁生命的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治疗过程犹如一场艰难的"闯关"。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科学规范的呼吸支持策略与精细化的护理措施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系统阐述重症肺炎患者在EICU中的综合管理方案。
一、阶梯式呼吸支持策略
氧疗管理 是改善低氧血症的首要手段。轻度低氧时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灵活调整氧流量(通常2-5L/min)。当鼻导管效果不佳时,应换用储氧面罩或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研究显示,高流量鼻导管氧疗可使约40%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气管插管。
无创正压通气(NPPV) 适用于意识清醒、能配合的中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提供呼吸支持,参数设置通常为IPAP 8-12cmH₂O,EPAP 4-6cmH₂O。临床观察表明,正确应用NPPV可使50%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气管插管。但需密切监测,若治疗1-2小时后pH仍<7.25或PaO₂/FiO₂<150,应及时转为有创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 是重症肺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终极支持手段。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小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适度PEEP(5-12cmH₂O)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于ARDS患者,当PaO₂/FiO₂<150mmHg时,建议每日进行12-16小时的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氧合。数据显示,规范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使ARDS患者死亡率降低约25%。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防控体系
体位管理 是基础预防措施。将床头持续抬高30°-45°能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风险,使VAP发生率降低25%以上。对于特殊患者,还需每2小时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引流。
气道管理 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保持气囊压力25-30cmH₂O、定期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等措施。临床研究表明,规范的气道管理可使VAP发生率降低30-40%。
口腔护理 使用含氯己定(0.12%-0.2%)的漱口液每6-8小时进行一次,能减少口腔定植菌下移风险。数据显示,严格的口腔护理可使VAP发生率降低约30%。
镇静策略 应采用最小化原则,每日实施镇静中断评估,尽早进行自主呼吸试验。研究表明,浅镇静策略可使机械通气时间缩短2-3天,VAP发生率降低20%。
三、精细化护理要点
循环支持 方面,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在3小时内完成30ml/kg的晶体液复苏,并监测乳酸水平变化。去甲肾上腺素是首选的血管活性药物,目标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5-70mmHg。
营养支持 应在入EICU24-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起始速率20-30ml/h,逐步增至目标量。蛋白质供给应达1.2-2.0g/kg/d,热卡25-30kcal/kg/d。当肠内营养无法满足60%需求时,需启动肠外营养补充。
感染控制 需每周2-3次病原学检查指导抗生素调整。严格执行手卫生(依从性>90%)、环境每日2次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探视管理制度,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30%以上。
早期康复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即应开始,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床上坐起等训练。数据显示,规范的早期康复程序可使ICU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降低35%,住院时间缩短3-5天。
四、严密监测体系
呼吸监测 包括持续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每4-6小时检测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患者需监测平台压(<30cmH₂O)、驱动压(<15cmH₂O)等参数。
实验室监测 网络包括每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炎症指标(CRP、PCT)。淋巴细胞计数和IL-6水平可反映免疫状态,指导免疫调节治疗。
影像学评估 方面,床旁胸片每48小时复查;肺部超声可每日进行;病情急剧变化时考虑胸部CT,但需充分评估转运风险。
重症肺炎患者在EICU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通过阶梯式呼吸支持、系统化VAP防控、精细化全面护理和严密监测评估,才能帮助患者成功"闯关"。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直接影响最终预后,需要医护团队以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
(刘生坤 郑州市中心医院 EICU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