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脓毒症休克,EICU 里的“杀菌”保卫战与器官支持护理

2025-08-01 08: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脓毒症休克是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重症,病死率高达40%-60%。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症休克的救治是一场与病原体、炎症风暴及器官衰竭的“多线作战”。本文将围绕早期识别、抗感染策略、血流动力学管理及器官支持展开,为医护人员提供系统化的临床攻略。

一、早期识别:抢占“黄金1小时”

脓毒症休克的救治关键在于“1小时Bundle”,即在首小时内完成以下核心措施:

快速诊断:符合SOFA评分≥2分+感染证据,伴持续性低血压(MAP<65 mmHg)或血乳酸≥4 mmol/L。

病原学送检: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血培养、感染灶标本(如痰、尿、伤口分泌物)采集。

启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疑病原体(如G-杆菌、G+球菌、厌氧菌),社区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院内感染需考虑耐药菌(如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

注意:感染灶控制(如引流脓肿、清创坏死组织)与抗生素同等重要!

二、抗感染:“精准打击”与“避免误伤”

1. 抗生素选择策略

经验性治疗:根据感染部位、流行病学调整(如腹腔感染需覆盖厌氧菌,导管相关感染加抗葡萄球菌药物)。

降阶梯治疗:48-72小时后根据培养结果缩窄谱,减少耐药和二重感染风险。

2. 特殊病原体应对

真菌感染:高危患者(长期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需经验性加用棘白菌素类。

病毒性脓毒症:如流感病毒可用奥司他韦,COVID-19需评估抗病毒药+免疫调节。

关键点:监测PCT(降钙素原)动态变化,指导抗生素疗程(通常7-10天)。

三、循环支持:从“补液”到“血管活性药”的阶梯管理

1. 液体复苏

首选晶体液(平衡盐溶液),30 mL/kg快速输注(前3小时),避免羟乙基淀粉。

评估反应性:通过动态指标(如脉压变异度PPV、被动抬腿试验)而非静态CVP。

2. 血管活性药物

一线药物:去甲肾上腺素(0.1-2 μg/kg/min)维持MAP≥65 mmHg。

二线选择:血管加压素(0.03 U/min)或肾上腺素(难治性休克)。

强心支持:多巴酚丁胺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ScvO₂<70%)。

警惕:避免过度复苏导致肺水肿(超声监测“肺彗星征”)。

四、器官支持:多系统协同“防守”

1. 呼吸支持

ARDS管理:小潮气量通气(6 mL/kg)+适度PEEP,顽固性低氧考虑俯卧位。

撤机时机:循环稳定后尽早评估自主呼吸试验(SBT)。

2. 肾脏保护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需监测谷浓度)。

CRRT指征:严重酸中毒(pH<7.15)、高钾血症或液体过负荷。

3. 肠道与凝血

肠屏障维护:早期肠内营养(≤500 kcal/d起始)+益生菌。

抗凝策略:肝素预防DVT,DIC患者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1.5 g/L时)。

五、护理要点:细节决定预后

1. 监测与记录

每小时尿量(目标>0.5 mL/kg/h)、乳酸清除率(6小时下降≥10%)。

神经系统评估:RASS评分预防谵妄,避免长期镇静。

2. 感染防控

导管护理:每日评估中心静脉导管必要性,72小时更换敷料。

手卫生依从性: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执行。

3. 家属沟通

病情透明化:用SOFA评分解释预后,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

心理支持:缓解家属焦虑,共同参与决策。

六、并发症与长期管理

1. 免疫麻痹

监测淋巴细胞计数:必要时用GM-CSF或IVIG(重症免疫抑制患者)。

2. 远期康复

ICU后综合征(PICS):早期康复锻炼(床旁脚踏车)、认知训练。

结语

脓毒症休克的救治需以“快速杀菌、精准循环支持、多器官防护”为核心。通过1小时Bundle、个体化抗感染、阶梯式循环管理及精细化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EICU团队需像“战术小组”一样协作,动态调整策略,方能打赢这场“生命保卫战”。

(刘生坤 郑州市中心医院 E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