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高血压:不止是一个数字
血压,简单来说就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我们体检报告上的血压值通常由两个数字组成,比如“130/85 mmHg”,前者是收缩压(俗称“高压”),代表心脏收缩时的压力;后者是舒张压(俗称“低压”),代表心脏舒张时的压力。根据我国最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当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血压并非固定不变的数值,它会随着情绪、运动、饮食、昼夜节律等因素波动。比如剧烈运动后血压会暂时升高,安静休息后又会回落,这种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就会对血管造成慢性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高血压的分类
高血压可分为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长期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等,都是重要的诱因。
继发性高血压:由明确的疾病或病因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库欣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等。这类高血压通过治疗原发疾病,血压往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因此,对于初次发现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因素。
二、无声的威胁:高血压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很多人觉得,高血压不过是血压高一点,没有症状就不用管。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破坏身体多个重要器官,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以下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危害:
(一)对血管的损害:从“水管生锈”到“水管爆裂”
血管就像身体的“水管”,正常情况下富有弹性,能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顺畅地输送血液。而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逐渐变得僵硬、增厚、弹性下降(类似水管长期高压下生锈变脆)。这种变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会使血管腔变窄,阻碍血液流动。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就会导致冠心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如果发生在脑动脉,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发脑梗死(中风)。
血管破裂:当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时,脆弱的血管可能像“爆裂的水管”一样破裂出血。最危险的是发生在脑动脉的破裂,即脑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二)对心脏的损害:让心脏“累到罢工”
心脏就像一台“水泵”,需要不断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血压升高后,心脏为了将血液泵入高压的血管,需要加倍“努力”工作,长期下去会导致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脏壁增厚,最终出现左心室肥厚。一开始,心脏可能还能勉强维持功能,但随着病情进展,心脏会逐渐“力不从心”,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
(三)对大脑的损害:增加中风风险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对血液供应极为敏感。高血压不仅会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还可能因血压骤升导致脑出血。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7倍。中风一旦发生,轻则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重则危及生命。即使侥幸存活,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四)对肾脏的损害:从“过滤异常”到“肾衰竭”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小动脉,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早期可能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五)对眼睛的损害:可能导致失明
高血压还会影响眼底动脉,造成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病变,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尤其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眼部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三、追根溯源:哪些因素让你成为高血压“候选人”?
高血压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和干预。
(一)遗传因素:“高血压家族”的易感性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一方患有高血压,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倍;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则高达4-6倍。不过,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即使有家族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仍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二)饮食因素:“重口味”的代价
高盐饮食:这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加,血管壁压力升高。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食盐摄入过量的问题,人均每日摄入量约10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以下。
低钾低钙低镁饮食:钾、钙、镁等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压。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食物富含这些营养素,而现代人饮食中精米白面、加工食品比例过高,容易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
高糖高脂饮食:长期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等,会导致肥胖、高血脂,进而增加高血压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久坐少动”的隐患
肥胖与超重:体重超标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血管功能和血压调节。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0公斤,收缩压可能升高5-8 mmHg,舒张压升高2-4 mmHg。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血管弹性减弱。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降低血压。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同时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过量饮酒(尤其是白酒)会导致血管扩张-收缩功能紊乱,长期酗酒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酒者的2-3倍。
(四)心理因素:“压力山大”的副作用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现代社会中,职场竞争、生活压力、睡眠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是高血压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自然下降,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会导致机体缺氧,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血压升高。约50%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伴有高血压,且这类患者的血压往往难以通过药物控制,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
四、科学防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
高血压虽然可怕,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树立“健康管理”意识,从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规范治疗等多方面入手。
(一)生活方式干预:防控高血压的“基石”
无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都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以下是几项核心措施:
1.饮食调整:打造“降压食谱”
-减盐:逐渐减少烹饪时的用盐量,避免食用腌制品(如咸菜、酱油、火腿、豆瓣酱等),尝试用香草、柠檬汁、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分调味。据研究,每日盐摄入量减少3克,收缩压可降低3-5 mmHg。
增钾: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苋菜、西兰花)、水果(香蕉、橙子、猕猴桃)、豆类、全谷物等。钾可以促进钠离子排出,平衡体内电解质。
低脂低糖:减少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鱼类、鸡胸肉、豆类);控制含糖饮料和甜点的摄入,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血压。
补钙补镁:牛奶、酸奶、豆腐、坚果等食物富含钙和镁,有助于调节血管张力。
2.控制体重:给身体“减负”
计算BMI: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BMI≥24)或肥胖(BMI≥28)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重。
减少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提示腹型肥胖,需特别关注。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可显著改善血压。
3.戒烟限酒:消除“血管杀手”
戒烟:吸烟者应尽早戒烟,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会逐渐改善,血压和心血管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可以寻求医生帮助,通过药物、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戒烟成功率。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白酒50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选择低度酒,避免空腹饮酒和酗酒。
4.心理调节:给压力“松绑”
学会放松:长期高压状态下,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每天抽出10-15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注于呼吸,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放松。
保持社交: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倾诉交流,避免孤独和抑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心理压力。
保证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应尽早接受治疗(如佩戴呼吸机),改善缺氧状态。
(二)定期监测血压:掌握健康“晴雨表”
家庭自测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自备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睡前)测量,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记录血压值和测量时间,便于就医时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体检:健康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高盐饮食等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一次。一旦发现血压异常,及时就医。
(杨会林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