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心跳乱了节奏,需要治疗吗?

2025-07-07 09: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熬夜加班时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跳,或是剧烈运动后心跳久久不能平复,甚至静坐时突然心悸、气短。这些看似偶然的“心跳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科门诊的常见问题,心律失常涵盖了从轻微早搏到致命性心跳骤停的广泛范畴。据统计,我国心律失常患者已超过2亿人,但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有人因偶尔心慌焦虑失眠,有人对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不以为意。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的本质、类型及科学应对策略,帮助您在“心跳乱了节奏”时做出正确判断。

一、认识心律失常:不止是“心跳加快”

(一)什么是正常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正常情况下,它按照固定的节律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这个节律由心脏内的“电传导系统”调控: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作为“天然起搏点”,每分钟发出60-100次电信号,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结和心室,引发心脏收缩和舒张。因此,正常心率表现为规则、整齐、频率适中,静息状态下为60-100次/分钟。

(二)心律失常的定义与本质

当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时,心跳的频率、节律或传导顺序会发生紊乱,统称为心律失常。它可能表现为:

频率异常:心率过快(>100次/分,如心动过速)或过慢(<60次/分,如心动过缓);

节律异常:心跳间隔不规律(如早搏、房颤);传导异常:电信号传导延迟或阻断(如房室传导阻滞)。

值得注意的是,心律失常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心脏本身病变或全身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是生理性的短暂波动,有些则是致命性疾病的前兆。

二、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与典型表现

心律失常种类繁多,以下是临床最常见的几类,及其对应的“身体信号”:

(一)早搏:最常见的“心跳小插曲”

定义:心脏提前发出的异常电信号,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

典型表现:

自觉心脏“漏跳一拍”或“咯噔”感,可能伴轻微心慌;情绪紧张、疲劳、饮酒、喝咖啡后更容易出现;多数人无其他不适,频发时可能感到乏力、胸闷。

特点:健康人几乎都经历过早搏,属于最轻微的心律失常类型,但频发早搏(>5次/分钟)可能提示心脏或全身问题(如心肌炎、甲亢、电解质紊乱)。

(二)窦性心动过速与过缓:节律正常的“速度异常”

窦性心动过速:静息心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焦虑、发热、贫血、甲亢等,也可能是心衰、心肌病的表现;

窦性心动过缓:静息心率<60次/分,可见于运动员(生理性)、老年人、甲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三)心房颤动(房颤):最危险的“心跳紊乱”

定义: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导致心房不规则颤动(频率达350-600次/分),心室收缩随之不规则。

典型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

脉搏强弱不一、节律不齐(自测脉搏时可能发现“漏跳”);

无症状者(约1/3)易被忽视,但风险更高。

核心危害:

脑卒中风险激增:房颤时心房内血液淤积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导致中风。数据显示,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削弱心脏泵血功能,引发心衰。

(四)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心室颤动(室颤):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速:心室异常电活动导致心率高达100-250次/分,可持续数秒或数小时,表现为突发心悸、晕厥,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可能恶化为室颤;

室颤:心室肌无序颤动,无法有效泵血,患者迅速昏迷、无脉搏,若不及时抢救(10分钟内未除颤),死亡率接近100%,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五)房室传导阻滞:电信号“交通堵塞”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三度:

一度阻滞:电信号传导延迟,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二度阻滞:部分电信号无法下传,可能出现心跳间歇、乏力;

三度阻滞:电信号完全阻断,心室自主起搏(心率缓慢且不规则),可导致头晕、晕厥,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三、心律失常的“幕后推手”:哪些因素会诱发心跳紊乱?

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了解诱因有助于针对性预防:

(一)生理性诱因:短暂的“心跳波动”

生活方式:熬夜、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

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激动、恐惧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妊娠:孕期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可能引发早搏或窦性心动过速。

(二)病理性因素:需警惕的“健康隐患”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

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甲亢、甲减、糖尿病);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影响心肌电活动);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与中毒:某些抗抑郁药、平喘药、化疗药物,或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

遗传性因素: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室速、室颤,多见于年轻人。

(四)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旅行与时差:长途飞行时久坐易导致血栓(尤其房颤患者),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必要时穿弹力袜;时差可能打乱生物钟,诱发心律失常,可通过提前调整作息、补充褪黑素缓解;

感冒与用药:感冒发热时心率可能增快,若出现心悸需休息并监测心率;避免自行服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如某些止咳药、鼻减充血剂),可能诱发心动过速。

七、常见误区澄清

(一)“心慌就是心律失常,必须吃药”

错!偶尔心慌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如紧张、饥饿)引起,未必是心律失常。即使确诊,也需评估类型与风险,偶发早搏无需药物治疗。

(二)“房颤没有症状,说明病情不严重”

错!约1/3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无症状房颤”),但血栓风险与有症状者相同,仍需抗凝治疗,否则可能突然中风。

(三)“安装起搏器后不能运动”

错!现代起搏器具有运动感知功能,可随活动量自动调整心率。术后1-2个月避免抬举患侧手臂,恢复后可进行日常运动(如散步、慢跑),但需避免接触强磁场(如电焊机、磁共振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起搏器类型)。

(四)“抗心律失常药吃久了会耐药”

错!多数抗心律失常药无“耐药性”问题,但可能因病情进展需调整剂量或联用其他药物。随意停药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反跳(如β受体阻滞剂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室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

结语:与“心跳异常”和平共处

心律失常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对于健康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是最好的预防;对于患者,及时就医、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完全可以正常工作与生活。正如著名心脏学家所言:“我们无法控制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但可以通过智慧和行动,让它在正确的节奏中稳健前行。”当您再次感受到心跳的“小波动”时,不妨用理性与科学为自己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杨会林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