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甲状腺结节要切吗?分清“良恶”再决定

2025-07-09 14: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上的“甲状腺结节”,是最常见的“小异常”之一。数据显示,成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20%-50%,但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就慌了:是不是癌?要不要切?其实,甲状腺结节大多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手术,关键是先分清“良恶”,再结合具体情况判断,盲目手术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一、先判断“良恶”:两步筛查定性质

甲状腺结节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处理方式。医生通常通过两步检查明确性质:

•超声检查:初步判断风险

超声是发现结节后的第一道检查,能清晰显示结节的细节。良性结节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均匀”,像一块规整的小石头,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恶性结节可能出现“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竖着长)、微小钙化(沙粒状)、血流丰富”等特征,这些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不过,超声只是初步判断,不能作为最终结论,比如有些良性结节也可能有钙化,需进一步检查确认。

•穿刺活检:“金标准”辨善恶

若超声提示恶性可能(如TI-RADS 4类及以上),需做细针穿刺活检——用细针抽取少量结节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这是判断良恶性最准确的方法,无需担心“刺激”结节或导致扩散,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这种风险,穿刺创伤小、耗时短,安全性很高。

二、良性结节:多数不用切,观察即可

约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它们像甲状腺上的“小疙瘩”,大多不影响健康,更不会轻易癌变。这类结节通常无需手术,“观察”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些情况不用手术

◦结节小于1厘米,无症状:不影响吞咽、呼吸,脖子无变粗,声音正常,甲状腺功能(抽血查TSH、T3、T4)也正常。只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

◦结节1-3厘米,生长缓慢且无压迫:即使稍大,只要没挤压气管、食管,平时没感觉,也可继续观察。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贸然切除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反而需要终身服药补充。

•良性结节出现这些情况,可能需要手术

良性结节并非绝对不用切,出现以下问题时,医生可能建议手术:

◦结节超4厘米,压迫周围组织:压迫气管导致呼吸不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或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影响正常生活时,需手术解除压迫。

◦合并甲亢且药物无效:结节引发甲亢(心慌、出汗、体重下降等),药物治疗效果差,或为“高功能腺瘤”(自主分泌激素),需手术切除控制甲亢。

◦突然增大怀疑出血:因撞击或自身原因出现内部出血,导致结节短时间迅速变大,伴随疼痛或肿胀,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切除。

◦心理压力过大:虽为良性,但患者因过度焦虑影响生活,可与医生沟通后考虑手术缓解心理负担。

三、恶性结节:多数需手术,但不用恐慌

若穿刺确诊为甲状腺癌,也不必过度害怕。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占绝大多数,生长缓慢、治愈率高,10年生存率超90%。是否手术,主要看类型、大小和分期。

•这些情况建议手术

◦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占90%以上):若癌症局限在甲状腺内,无远处转移,需手术切除(部分或全切除),必要时清扫颈部淋巴结,术后通过激素抑制治疗,大多能恢复正常生活。

◦髓样癌、未分化癌:这两种类型少见但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需更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后可能结合放疗、靶向治疗等。

•特殊情况:微小癌可先观察

直径<5毫米的乳头状微小癌,若未侵犯周围组织、无淋巴结转移,位置安全(远离气管、神经),可每3-6个月复查超声,密切观察。这类癌进展极慢,甚至可能终身不发展,过度手术可能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手脚麻木)等并发症,发现变化再手术也不迟。

四、总结:理性对待,别走极端

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别盲目要求“一刀切”,也别忽视恶性嫌疑。良性结节以观察为主,有症状再考虑手术;恶性结节多数需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交给医生综合判断,保持理性,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

(侯延科 栾川县中医院 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