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和肠镜的普及,“肠息肉”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检查报告上。很多人听到“息肉”二字便紧张不安,甚至误以为这是“癌”的前奏。医生一句“需要切除”,更是让不少人忐忑不已:肠息肉一定要切吗?是不是都会癌变?如果是良性的能不能观察?
其实,肠息肉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分清良性恶性,科学处理。今天这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什么是肠息肉、哪些必须切除、哪些可以暂时观察、如何预防它的复发乃至癌变。
一、什么是肠息肉?
“息肉”通俗地说,就是肠道黏膜上的一块“鼓包”或“突起”,就像墙面长出一个“小瘤子”。它可能是良性的组织增生,也可能是癌前病变,甚至直接就是早期癌。
肠息肉大多发生在结肠和直肠,可以是单发,也可能是多发,大小、形状、性质各不相同。根据组织学分类,肠息肉主要分为:
1.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
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占全部肠息肉的70%-80%。这类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长期不处理,部分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风险最高。
2.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通常较小,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不容易癌变。但部分锯齿状增生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需要警惕。
3.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
多见于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引起,癌变风险低,一般不需切除。
4.锯齿状息肉(Serrated polyp)
介于良性和癌前病变之间,部分类型(如传统锯齿状腺瘤)癌变风险高,需切除。
二、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息肉会变成癌吗?
答案是: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癌变的确切风险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组织学结构”。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息肉更容易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或混合型
直径≥1cm的息肉
多个息肉(多发性)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
数据显示,大约5%的腺瘤性息肉会在10-15年内演变为结直肠癌。因此,对于这类息肉,即便目前没有症状,医生也常建议尽早切除,防患于未然。
三、肠息肉一定要切吗?
✅需要切除的情况:
腺瘤性息肉
直径大于1cm的任何类型息肉
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即使息肉小也建议切除
息肉形态不规则、组织分化差或疑似癌变
锯齿状病变或多发息肉
反复复发的息肉
❌可以暂时观察的情况:
体积小于5mm的单发增生性息肉
炎性息肉无明显症状、基础病控制良好
无家族史、肠镜质量好、息肉无高风险特征
即使不立即切除,也应定期复查肠镜,一般建议1年或3年一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肠息肉切除后还会复发吗?
很多人以为切了息肉就“万事大吉”,其实并非如此。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倾向,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
息肉数量多
息肉组织类型恶性倾向高(如绒毛状)
切除不彻底
没有控制好危险因素(饮食、肥胖、吸烟等)
研究显示,10年内有30%-50%的肠息肉患者会出现新生息肉。因此,术后定期复查是关键。
一般来说:
低风险患者(小于1cm、单个、管状腺瘤):3-5年复查一次肠镜
高风险患者(多个、大于1cm、绒毛状腺瘤):1-3年复查一次
五、如何降低肠息肉和癌变风险?
1.改善饮食结构
少吃红肉、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
多摄入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全谷类)
限制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
多喝水,保持排便通畅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
坚持锻炼,每天至少30分钟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定期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建议从45-50岁开始做第一次肠镜
有家族史、高危息肉史、慢性肠病史者应提早筛查(如40岁或更早)
结语
肠息肉其实就是肠癌的“预警灯”。它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癌症,但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延误处理,就可能错过了最宝贵的干预时机。正确识别息肉类型、科学处理、高度警惕高危因素,才是远离结直肠癌的关键。所以,当你拿到肠镜报告上写着“发现肠息肉”,不要慌,但也别掉以轻心——是否切除、何时复查,一定要遵医嘱,科学判断。健康从“肠”计议,从息肉开始!
(孙会卿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消化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