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面对这一常见且棘手的慢性疾病,单纯依靠中医调理或西医降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两者巧妙结合,则能发挥出“1 + 1 > 2”的效果,为高血压患者开辟一条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之路。
西医降压:精准打击,快速控压
西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优势在于其精准的诊断和快速有效的降压手段。通过血压测量、血液检查以及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准确判断高血压的分级、分层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一旦确诊,西医常用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等,能迅速作用于人体的生理机制,降低血压。例如,利尿剂通过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盐和水分,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则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来实现降压目的。这些药物起效快,对于血压较高、急需控制病情的患者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西医降压也并非完美无缺。部分降压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动过缓、乏力等。而且,西药降压主要是针对血压这一表象进行控制,对于高血压背后的身体整体机能失调问题,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中医调理:整体着眼,标本兼治
中医对待高血压,则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治疗方法。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密切相关。比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多因长期情志不畅、忧郁恼怒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肝阳上亢,引发血压升高。对于这类患者,中医常采用平肝潜阳的方法,运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中药进行调理。又如,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多与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有关,此时则需化痰祛湿,选用半夏、白术、茯苓等药物。
中医调理高血压的优势在于从整体出发,不仅关注血压的降低,更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通过中药的配伍、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改善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例如,针灸足三里、曲池、太冲等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起到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辅助降低血压。而且,中医调理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调养。
不过,中医调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降压效果相对西药来说较为缓和,对于血压急剧升高、病情危急的情况,可能无法迅速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双剑合璧”: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将中医调理与西医降压相结合,恰如双剑合璧,能够取长补短,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在高血压急性发作、血压居高不下时,及时使用西医降压药物,快速降低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待血压相对稳定后,再配合中医调理,逐步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在服用西药降压的同时,辅以天麻钩藤饮等中药方剂,既能增强降压效果,又能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的饮食指导,如减少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吃芹菜、山楂等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配合西医治疗,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控制血压。
总之,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中医调理与西医降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在高血压这场持久战中取得胜利,让患者重享健康生活。
(朱光中 新蔡县涧头中心卫生院 中西医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