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中,每一次看似平常的进食、翻身或治疗操作,都可能暗藏致命风险——误吸。这种因食物、液体或分泌物进入气道引发的危机,轻则导致肺部感染,重则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对于ICU患者而言,误吸不是“意外”,而是一场需要严防死守的“战争”。
一、什么是误吸?——气道里的“不速之客”
误吸是指口腔或胃内容物异常进入声门以下呼吸道的过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
1、显性误吸:患者立即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典型症状,易被及时发现。
2、隐性误吸: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异物已悄然进入肺部,如同“沉默的杀手”,常在影像学检查中才暴露真容。
误吸的“连锁反应”:
1、化学性肺炎:胃酸等腐蚀性物质直接损伤肺组织。
2、细菌性肺炎:口腔定植菌随异物入侵,引发感染。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误吸导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
二、哪些患者更容易发生误吸?——高危人群画像
1、意识障碍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药物中毒者。意识水平下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气道保护能力丧失。
2、吞咽功能障碍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术后肌松药残留患者。咽部肌肉协调性差,食物易“跑偏”。
3、胃食管反流患者:如妊娠、肥胖、胃排空延迟者。胃内容物在腹压增高时“逆流而上”。
4、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破坏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气囊周围分泌物易渗漏。
5、术后患者:尤其是全麻术后24小时内,麻醉药物残留导致喉反射抑制。
6、长期卧床患者:ICU卧床超过72小时,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分泌物淤积。
三、误吸的风险因素识别——拆解“危机导火索”
内在因素(患者相关):
1、年龄>65岁:老年患者吞咽反射减弱,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
2、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导致咽部肌肉无力。
3、胃排空延迟:如糖尿病胃轻瘫、术后肠麻痹,胃内容物潴留增加反流风险。
4、药物影响:镇静剂(如咪达唑仑)、肌松剂(如罗库溴铵)、阿片类(如芬太尼)可抑制喉反射。
外在因素(医疗相关):
喂养方式不当:鼻胃管喂养时未验证胃残留量,强行推注导致胃内压骤升。
2、肠内营养液温度过低(<37℃)刺激肠道蠕动减慢。
3、体位管理失误:平卧位时胃内容物更易反流至咽喉部。
4、气囊压力不足:人工气道气囊压力<20cmH₂O时,分泌物易从气囊缝隙漏入下呼吸道。
5、口腔护理缺失:牙菌斑、舌苔增厚成为细菌“培养基”,误吸后感染风险倍增。
四、有效的预防策略——构建“五重防护网”
第一重:体位管理——利用重力“设卡”
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利用重力减少反流。
侧卧位:对意识障碍患者,采用健侧卧位,避免分泌物淤积于口咽部。
第二重:肠内营养管理——精准调控“入口”
喂养途径选择:胃排空延迟者优先选择幽门后喂养(如鼻空肠管)。
速度控制:使用营养泵持续泵入,避免“暴风吸入”导致胃扩张。
残留量监测:每4小时回抽胃液,若残留量>200ml需暂停喂养。
第三重:口腔护理——清除细菌“窝点”
频次:每6-8小时一次,使用氯己定漱口液减少细菌定植。
方法:采用“冲洗-刷洗-吸引”三步法,避免残留物误吸。
第四重:气道管理——筑牢人工“屏障”
气囊压力监测:每4小时检查气囊压力,维持25-30cmH₂O。
声门下吸引:对人工气道患者,持续或间断吸引气囊上方分泌物。
第五重:药物与康复干预——强化自身“防御”
促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红霉素,加速胃排空。
吞咽功能训练:对意识清醒患者,早期进行舌肌锻炼、门德尔松手法训练。
五、紧急处理预案——与时间赛跑的“黄金5分钟”
1、立即停止喂养/给药:断开肠内营养管,避免持续注入加重反流。
2、评估患者状态:
意识水平:呼唤患者,观察是否有挣扎或发绀。
血氧饱和度:若SpO₂<90%,立即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加压给氧。
3、吸引气道分泌物:
口咽部:使用Yankauer吸引器清除可见异物。
气道深部:对人工气道患者,经气管插管吸引。
4、支气管镜检查:对严重误吸或怀疑异物残留者,24小时内行支气管镜灌洗。
5、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
48-72小时后根据痰培养结果调整方案。
6、后续监测:
每6小时复查胸部X线,观察肺部浸润影进展。
每日监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ICU中安然度过每一次进食、每一次翻身、每一次治疗,让气道安全成为康复之路上最坚实的基石。更愿医学的进步与人文的关怀,能驱散误吸的阴霾,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张凯 永城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