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换季总感冒?中医说 “正气足,邪不侵”

2025-01-14 13: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到季节交替之时,医院的感冒患者总会骤然增多。有人频繁打喷嚏、流清涕,有人反复发烧、咳嗽不止,更有甚者一个月内多次中招。面对这种 “换季必感冒” 的困境,中医理论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破解之道。

一、中医眼中的感冒:正邪交战的结果
中医将感冒称为 “外感病”,认为其本质是正气与邪气的攻防战。这里的 “正气” 并非简单指身体强壮,而是人体脏腑功能、气血津液、抗病能力的综合体现;“邪气” 则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的异常气候变化,在换季时尤其活跃。

《黄帝内经》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这句话点明了感冒发生的关键 ——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如同筑起坚固的城墙,能抵御外邪入侵;一旦正气虚弱,防御系统出现漏洞,邪气便会趁虚而入,引发鼻塞、咽痛、发热等症状。换季时气温骤升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人体需要不断调整适应,此时若正气不足,就容易成为外邪攻击的目标。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正气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免疫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这与中医所说的 “正气耗损” 不谋而合。而季节交替时的温度波动,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恰好给了病毒、细菌可乘之机。

二、揪出耗损正气的 “隐形杀手”
很多人疑惑:“我平时经常锻炼,为什么还总感冒?” 其实,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关的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消耗正气。

过度劳累是常见的 “正气小偷”。《素问》有言:“劳则气耗”,这里的 “劳” 不仅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透支。现代都市人常因工作熬夜、加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得不到充分休养,久而久之正气渐衰。临床观察发现,连续熬夜三天以上的人群,感冒发病率会上升 40%。

饮食失节也会损伤正气。中医认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会加重脾胃负担,使气血生成不足。夏季贪凉吃冰饮、秋季过量食用辛辣烧烤,都会让脾胃功能失调,间接削弱抗病能力。有数据显示,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呼吸道感染频率比常人高 2-3 倍。

情绪失调同样不可忽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不良情绪会扰乱气机运行。换季时气压变化易使人烦躁、焦虑,这种精神状态会抑制免疫细胞生成,形成 “情绪差→正气弱→易感冒” 的恶性循环。

此外,错误的养生方式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秋季盲目 “贴秋膘”,给本就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冬季过早穿上厚重衣物,使身体失去适应寒冷的能力,反而降低抗寒阈值。

三、四季调护:让正气如四季常青
中医强调 “天人相应”,不同季节需采用不同的养正方法,才能顺应自然规律,筑牢健康防线。

春季养阳,重点在于唤醒蛰伏的正气。《黄帝内经》提倡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时可多进行户外散步、太极拳等轻缓运动,让气血随阳气升发而畅行。饮食上宜选用韭菜、菠菜等助阳食材,搭配玫瑰花、陈皮理气解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阻碍阳气升发。

夏季防暑湿,需保护脾胃正气。夏季高温多雨,湿邪易困阻脾胃,可常食绿豆、冬瓜清热利湿,用藿香、佩兰泡水饮用驱散暑湿。同时注意 “食饮有节”,避免过量食用冰镇食品,推荐在晨起或傍晚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秋季防燥,关键在于滋阴养肺。秋季气候干燥,易损伤肺津,导致干咳、咽干等不适。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用麦冬、玉竹煮水代茶。此时宜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适当增加户外锻炼强度,如登山、快走,以增强肺脏宣发功能。

冬季藏精,是积蓄正气的黄金时期。冬季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充足睡眠以养肾精。饮食上可适当进补,选用羊肉、核桃等温补食材,搭配当归、黄芪炖汤饮用。运动以室内为主,如瑜伽、八段锦,避免在严寒中过度消耗阳气。

四、应急调理:感冒初起的 “拦截术”
当出现鼻塞、咽痒等感冒初期症状时,及时采取中医干预措施,往往能阻断病情发展。

风寒感冒初起(恶寒无汗、流清涕),可选用生姜 3 片、葱白 3 段煮水饮用,趁热服下后加盖衣被微微出汗,借助汗出排出寒邪。也可按揉风池穴(位于后颈凹陷处)、列缺穴(腕横纹上 1.5 寸),每个穴位按压 3-5 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风热感冒初起(咽喉肿痛、黄痰),可用金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泡水喝,同时配合刮痧疗法:在颈后大椎穴至胸椎上段涂抹刮痧油,用牛角板从上至下轻刮至皮肤微红,帮助宣泄肺热。

对于反复感冒的人群,日常可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剂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但需注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服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

五、起居有常:养正于细微之处
真正的养生藏在日常细节中。中医认为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是养正气的根本,这与现代健康理念高度契合。

睡眠方面,应遵循 “子午觉” 规律,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是气血运行的关键时段,此时入睡能最大程度恢复正气。研究表明,每天保持 7-8 小时睡眠的人,免疫细胞活性比熬夜者高 30%。

穿衣要遵循 “春捂秋冻” 原则,春季别急着减衣,让身体逐渐适应温暖;秋季适当少穿,增强耐寒能力。但 “秋冻” 并非盲目挨冻,当气温低于 15℃时需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背部、腹部、脚部的保暖。

环境调护也很重要,换季时保持室内湿度在 40%-60%,可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每周用醋熏蒸房间一次,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此外,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有助于清新空气,减少邪气聚集。

感冒虽是小病,却折射出人体正气的盛衰。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夫病之为患也,非人身之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正气存,则邪不可干。” 换季时节,与其在感冒后急于用药,不如主动养足正气 ——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调畅情志,让身体如坚固的堡垒,无惧外邪侵扰。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 “正气足,邪不侵” 的智慧,便能在四季流转中始终保持健康活力。

(李亚楠 巩义市人民医院 神经康复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