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教您如何未病先防,巧妙避开感冒

2024-11-08 19: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感冒虽是小病,但缠缠绵绵也十分恼人。与现代医学专注于消灭病毒细菌不同,中医更注重“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和预防。其核心理念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意思是,当您身体内部的“正气”(可以理解为免疫力或抗病能力)充足时,外界的“邪气”(如风寒、病毒)就无法侵袭您。反之,当您熬夜、劳累导致“正气不足”时,就很容易“中招”。

因此,中医预防感冒的所有方法,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扶助正气,规避邪气。

一、筑牢内在防线:养足你的“正气”

1.食饮有节:脾胃是正气的根本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大的免疫力离不开强健的脾胃。

*推荐食物:多吃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来滋养脾胃,如小米、山药、南瓜、红枣、莲子等。可以经常喝山药粥,健脾益气,效果平和。

*饮食禁忌:避免过度食用生冷寒凉(如冰淇淋、冷饮)、油腻厚味(如炸鸡、肥肉)和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会损伤脾胃功能,滋生“湿浊”,使身体更容易被病邪侵袭。

2.起居有常:睡眠是最好的补药

*保证充足睡眠:熬夜最耗伤人体的“阴血”和“阳气”,是导致正气虚损的首要原因。坚持在晚上11点前入睡,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和蓄能。

*顺应天时穿衣: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背部和脚部的保暖。后背有“阳经之海”的督脉,脚底则汇集了众多重要穴位,一旦受寒,极易感冒。

3.运动导引:动则生阳,疏通气血

适度的运动可以激发阳气,促进气血流通,让身体的防御系统更加强大。

*推荐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慢跑、散步。这些运动强度适中,重在坚持,能有效提升体质。

*注意: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出大汗反而会耗伤正气。运动后要立即擦干汗水,避免吹风受凉。

4.情志调畅:心情好,免疫力高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愤怒(“七情过极”)会导致气机紊乱,削弱正气。保持心情平和、乐观开朗,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疏解压力。

二、规避外部风险:远离“邪气”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在流感季或气候突变时,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从室外炎热环境进入空调房时,应先擦干汗,给自己一个温度缓冲的时间,避免“邪风”直吹颈背(可在办公室备一条丝巾或薄外套)。

*下雨淋湿后,应尽快回家冲一个热水澡,喝一碗热姜汤驱散寒邪。

2.讲究卫生,培土固本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漱口,同样是减少“邪气”入侵的重要物理手段。

三、简便易行的日常保健小妙招

1.按摩穴位:身体的“免疫力开关”

每天花几分钟按摩以下穴位,能激发经络之气,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足三里(健脾益气第一要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处。用拇指按压,感到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

*迎香穴(通利鼻窍):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指腹快速揉搓1-2分钟,直至发热,可有效预防鼻塞流涕。

*风池穴(抵御风邪):位于后颈部,颅骨下两条大筋外侧的凹陷处。用拇指和食指揉按,可祛风散寒,缓解头痛。

2.巧用药食同源:打造家庭“防护汤”

*紫苏叶泡脚/代茶饮:感觉有点受凉、鼻塞时,用一小把紫苏叶煮水,既可以泡脚至微微出汗,也可以少量饮用,能迅速发散风寒。

*葱白豆豉汤:几段葱白(带须)、一小把淡豆,加水煮汤喝。是应对风寒感冒初起的经典食疗方。

*日常代茶饮:平素体质偏热者可用金银花、菊花泡水;体质偏寒者可用生姜、红枣泡水;湿气重者可用藿香、佩兰泡水。

总结

中医预防感冒,是一场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修行。它并非追求立竿见影的特效,而是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情志调养,润物细无声地增强您的体质,打造一座坚固的“免疫长城”。

记住这十六字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这便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经千年验证的健康箴言。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中医养生科普,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出现严重症状,请及时就医。

(赵瑞 邓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