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你有每月之痛吗?中医教您科学缓解痛经

2024-04-27 09: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痛经,是许多女性朋友每月都要经历的“噩梦”。那种小腹坠胀、冷痛甚至绞痛的感觉,严重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腰酸、乏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西医多认为与前列腺素水平过高导致子宫剧烈收缩有关,常使用止痛药应对。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探寻痛经的根源,通过调理身体平衡来达到“治本”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痛经并学会如何科学地缓解它。

一、中医怎么看痛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认为,痛经的核心病机可以概括为两点:

1.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在胞宫(子宫),导致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刺痛、绞痛、拒按(按了更痛)。

2.不荣则痛:气血虚弱,胞宫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产生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隐痛、空痛、喜按(按着舒服)。

具体来说,常见以下三种证型:

*寒湿凝滞型(最常见):就像一条河流被寒气冻住,水流就不通畅了。如果您经期贪凉、淋雨、或常饮冷饮,导致寒邪侵入体内,凝结在胞宫,就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用热水袋焐着)则减,月经量少,颜色暗紫有血块,怕冷,手脚冰凉。

*气滞血瘀型:情绪压力大、爱生闷气,导致“肝气郁结”,气不行则血不行,血液瘀滞。表现:小腹胀痛,甚至刺痛,拒按,月经淋漓不畅,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常伴有胸胁、乳房胀痛。

*气血虚弱型:本身体质较弱,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颜色淡质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二、中医如何缓解痛经?——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以下方法安全有效,您可以在家尝试。

1.穴位按摩法(即时缓解,简单高效)

按摩以下穴位,每次每穴按压3-5分钟,以感到酸、麻、胀为宜,经前一周开始效果更佳。

*三阴交:健脾、益血、调肝补肾。是妇科病的“万能穴”。【位置】内踝尖向上四指宽,胫骨内侧缘。

*关元穴:培元固本,温煦下焦。【位置】肚脐正下方四指宽处。

*血海穴: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位置】膝盖髌骨内侧端向上两寸(三指宽)。

*合谷穴:镇静止痛,通经活络。【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俗称“虎口”。

*(快速止痛)十七椎穴:经外奇穴,对缓解痛经有奇效。【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找不到具体位置可以用手掌大面积按揉腰骶部,也能有效缓解疼痛。

2.饮食调理法(长期调理,改善体质)

*寒湿/气滞血瘀型:

*多喝“暖身汤”:红糖姜枣茶(红糖、生姜、红枣煮水)、艾叶鸡蛋汤(艾叶10克与鸡蛋同煮,吃蛋喝汤)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

*忌口:经期前后坚决避免冷饮、冰淇淋、寒性水果(如西瓜、梨)。

*气血虚弱型:

*多喝“滋补汤”:乌鸡汤(加入黄芪、当归、枸杞子)、小米红枣粥,平时可多吃牛肉、菠菜等补气血的食物。

3.日常养护与艾灸(治本之策,贵在坚持)

*保暖是第一要义:尤其注意腰腹部、脚踝的保暖。睡前用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

*温和运动:平时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能舒畅气血,所谓“动则生阳”。

*艾灸:艾灸是祛寒湿、补元阳的绝佳方法。可以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肚脐下1.5寸)、子宫穴(脐下4寸,旁开3寸)。每月经前一周开始,每次15-20分钟,直至月经来临(经量过大时暂停)。

4.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肝气条达,气血才能通畅。听听音乐、与朋友倾诉、进行深呼吸,都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疼痛。

三、何时必须看医生?

虽然大部分原发性痛经可以通过上述方法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及时就医:

*疼痛剧烈,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生活,且自行缓解无效。

*疼痛一次比一次加重。

*月经结束后疼痛仍持续。

*伴有非经期的异常出血、白带异常或有异味。

*疑似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病变(此为继发性痛经,需治疗原发病)。

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为您准确辨证,可能开具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或补益气血的中药(如著名的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或配合针灸治疗,效果往往非常显著。

总结

痛经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中医缓解痛经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平时调理,而非痛时急救。通过辨清体质、按对穴位、吃对食物、养成良好习惯,您完全可以逐渐摆脱痛经的困扰,轻松舒适地度过每一个生理期。

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被温柔以待,包括被自己温柔以待。从今天开始,用心倾听身体的声音吧。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中医养生科普,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出现严重症状,请及时就医。

(赵瑞 邓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