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防“风”于未然:中医教您如何调理体质,平稳血压

2023-10-13 16: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是现代社会中困扰无数人的健康问题。西医强调控制钠摄入、规律服药,而中医则更侧重于“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前进行干预,以及从整体角度调整身体状态,从根本上消除血压升高的土壤。

中医古籍中没有“高血压”的病名,但根据其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等表现,可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饮食、内伤虚损等因素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预防高血压,就是通过生活方式调理,维持身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以下是中医给出的具体建议:

一、情志调摄:戒躁戒怒,平肝熄“风”

中医认为,“肝”与高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轻易发怒,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灼肝阴,最终导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这就像一棵树,水分(肝阴)不足时,树枝(肝阳)就会变得干燥、易动,甚至引发“风动”(高血压)。

*怎么做: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练习深呼吸、冥想、静坐,让心态慢下来。

*疏通情绪渠道:多与朋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如园艺、书法、音乐)来转移注意力,疏解压力。

*按揉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堪称人体的“出气筒”。每天按揉双脚太冲穴5分钟,有助于平肝降逆,疏解情绪。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二、饮食有节:清淡五味,健脾化痰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油腻、甜食)和辛辣,会损伤脾胃功能。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停聚,生成“痰湿”。痰湿壅塞体内,会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发眩晕。

*怎么做:

*减盐减油:这是中西医的共识。盐属“咸”,咸入肾,过食咸味会损伤肾阴,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

*多吃绿色蔬菜和富钾食物:如芹菜、菠菜、海带、香蕉等。中医认为绿色入肝,芹菜有平肝清热之效。

*推荐食疗方:

*决明子茶:决明子有清肝明目、降压通便的功效,非常适合肝火旺盛者日常代茶饮。

*山楂荷叶茶:山楂消食化积,荷叶清热利湿,两者合用能健脾降脂,适合痰湿体质者。

*百合莲子粥:百合清心安神,莲子健脾益肾,适合伴有失眠、心烦的高血压前期人群。

三、起居有常:规律作息,滋养肝肾

熬夜、睡眠不足是现代人的通病。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夜间充足的睡眠是肝脏修复和藏血的关键。长期熬夜会耗伤肝血肾精,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从而引发肝阳上亢,血压升高。

*怎么做:

*保证子时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子时)前进入睡眠状态,此时是胆经和肝经当令,是养肝血的最佳时机。

*适度运动: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的运动,能引导气血下行,疏通经络,有助于平稳血压。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升压”。

*睡前泡脚:用温水泡脚20分钟,可以引火下行,缓解大脑充血,帮助安神入睡。

四、体质辨识:对号入座,精准预防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的人预防侧重点不同。您可以简单自测:

*肝火亢盛型:平时性格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头痛。重点:情绪管理+清肝火(决明子茶)。

*痰湿壅盛型:体型偏胖,常感身体沉重,胸闷,痰多。重点:饮食清淡+健脾化痰(山楂荷叶茶)。

*阴虚阳亢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心发热,失眠多梦。重点:避免熬夜+滋补肾阴(枸杞、黑芝麻)。

*气血两虚型: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心慌。重点:避免过劳+益气养血(红枣、山药)。

五、传统技法:疏通经络,辅助降压

*穴位保健:除了太冲穴,平时还可按揉:

*曲池穴(屈肘时,肘横纹尽头处):清热降压。

*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之下两条大筋外缘凹陷处):平肝熄风,缓解头晕。

*百会穴(头顶正中心):升清降浊,安神。

*耳穴压豆:贴压耳部的“角窝上”(降压点)、“肝”、“肾”等穴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方法。

重要提示

1.中医预防适用于高血压前期和辅助治疗。如果已被确诊为高血压,务必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停药。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减少用药剂量和稳定血压。

2.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3.若通过自我调理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请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进行系统辨证和治疗。

结语

预防高血压,是一场关乎每日生活方式的持久战。中医的理念不在于“对抗”,而在于“调和”。通过调和情志、饮食、作息,让身体内部的阴阳重归平衡,气血顺畅流通,便能从根本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肝风”不起,让血压平稳,安然享受健康生活。

(赵瑞 邓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