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52岁的张先生突然被胸骨后剧痛惊醒,冷汗浸透睡衣。他颤抖着摸出硝酸甘油含服,15分钟后疼痛仍未缓解,家人紧急拨打120。入院检查发现,他并非心梗发作,而是因剧烈咳嗽引发的自发性气胸。这个惊险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胸痛虽是心梗的典型症状,但并非所有胸痛都指向心脏危机。据统计,急诊科就诊的胸痛患者中,仅15%-20%最终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绞痛和心梗),其余病例多与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一、心梗胸痛的“黄金识别法则”
心梗引发的胸痛具有独特特征,掌握以下五点可快速识别:
1、疼痛性质: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如“胸口压了块大石头”,而非刺痛或灼痛。
2、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5分钟,硝酸甘油无法完全缓解,与心绞痛(2-15分钟)形成鲜明对比。
3、放射范围:常向左肩、左臂内侧、下颌、背部甚至腹部放射,形成“牵涉痛带”。
4、伴随症状:约80%患者会出现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或濒死感,部分人表现为突然晕厥。
5、诱发因素: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刺激后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部分缓解。
典型案例:2024年冬季,北京某三甲医院接诊一位胸痛患者,其疼痛持续40分钟,伴左上肢放射痛和冷汗,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心肌酶显著升高,确诊为急性前壁心梗。医生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开通闭塞血管。
二、这些“伪心梗”疾病如何鉴别?
(一)呼吸系统“伪装者”
1、肺栓塞
(1)疼痛特征:突发尖锐胸痛,呼吸时加剧,常伴呼吸困难、咯血(“三联征”)。
(2)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肿瘤患者、妊娠期女性。
(3)检查手段:D-二聚体检测、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
2、气胸
(1)疼痛特征:撕裂样剧痛,突发呼吸困难,患侧胸廓饱满。
(2)典型场景:剧烈运动、剧烈咳嗽或潜水后发作。
(3)急救处理: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
(二)消化系统“潜伏者”
1、胃食管反流病
(1)疼痛特征:胸骨后灼痛,平卧或弯腰时加重,常伴反酸、烧心。
(2)鉴别要点:疼痛与进食相关,胃镜可见食管黏膜损伤。
(3)生活管理: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
2、胆囊炎/胆石症
(1)疼痛特征:右上腹剧痛放射至右肩,进食油腻后诱发。
(2)检查手段:腹部超声可见胆囊结石或胆管扩张。
(三)骨骼肌肉“模仿秀”
1、肋软骨炎
(1)疼痛特征:胸骨旁第2-4肋软骨压痛,咳嗽或胸廓活动时加重。
(2)高发人群:20-40岁女性,与劳累、压力大相关。
(3)治疗方式:局部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2、带状疱疹
(1)疼痛特征:单侧胸壁刺痛或灼痛,3-5天后出现成簇水疱。
(2)关键信号:疼痛区域皮肤感觉过敏,触之如针刺。
(四)神经血管“突发危机”
1、主动脉夹层
(1)疼痛特征:突发背部撕裂样剧痛,疼痛评分达10/10,伴血压异常升高。
(2)高危因素: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
(3)死亡风险: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需紧急手术干预。
2、胸廓出口综合征
(1)疼痛特征:肩部、上肢麻木疼痛,举臂或颈部活动时加重。
(2)检查手段:X线可见颈椎骨质增生,肌电图显示神经损伤。
三、胸痛急救的“三步黄金法则”
1、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平躺,避免任何形式的活动加重心脏负担。
2、拨打120:告知接线员“胸痛持续不缓解”,要求派送配备心电图设备的急救车。
3、谨慎用药:
•确诊或疑似心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血压不低于90/60mmHg时)。
•无法明确病因:切勿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掩盖出血性疾病症状。
特别提醒:2025年新版《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要求,急救车到达现场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并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至医院胸痛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精准救治。
四、日常预防的“护心锦囊”
1、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用药。
2、健康饮食:采用“DASH饮食”模式,每日盐摄入量<5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4、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摄入需控制在男性每日<25克、女性<15克。
5、心理平衡:通过正念减压疗法(MBSR)缓解焦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专注呼吸训练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胸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并非所有信号都指向心脏危机。掌握科学鉴别方法,既能避免过度恐慌,又能防止延误治疗。记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当胸痛持续不缓解时,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陈培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