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胃溃疡患者拿着食物成分表忧心忡忡地问:“医生,这东西是酸的,我是不是一点都不能碰?” 这种对酸性食物的过度警惕,其实源于对胃溃疡发病机制的误解。
胃溃疡的形成主要与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和损伤因素失衡有关。胃黏膜就像一层坚韧的 “防护衣”,由黏液 - 碳酸氢盐屏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等结构构成,能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侵蚀。当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吸烟酗酒或精神压力过大时,这层 “防护衣” 会受损,胃酸便容易穿透黏膜层,形成溃疡。
很多人认为酸性食物会 “火上浇油”,加重溃疡症状,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食物的酸碱性(pH 值)与进入人体后对胃内酸度的影响并非简单对等。例如,柠檬、橙子等水果虽然尝起来酸,但其代谢产物反而可能使体液呈碱性;而一些看似温和的精加工食品,却可能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胃本身是酸性环境,健康状态下 pH 值约为 0.9-1.8,进食后会暂时升至 3.5 左右,这种波动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对于胃溃疡患者而言,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能显著刺激胃酸分泌或直接损伤胃黏膜的食物。比如,浓缩果汁虽然富含维生素,但其中的高糖分会促使胃泌素释放,导致胃酸分泌增加;未经发酵的粗粮含有较多膳食纤维,可能机械性摩擦溃疡面;而酒精无论度数高低,都会破坏黏液屏障,使胃黏膜暴露在胃酸中。相比之下,适量食用成熟的香蕉、木瓜等碱性水果,反而能中和部分胃酸,缓解烧心不适。
临床研究发现,在溃疡活动期,过度限制酸性食物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反而影响黏膜修复。蛋白质、维生素 C、锌等营养素对胃黏膜再生至关重要,而这些成分恰恰存在于一些被 “拉黑” 的食物中,如酸奶(富含益生菌和蛋白质)、番茄(含番茄红素)等。关键在于控制摄入量和食用方式 —— 将番茄煮熟可降低其刺激性,选择无糖酸奶并避免空腹饮用,都能减少对胃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酵类酸性食物其实对胃黏膜有益。比如米醋,适量添加到菜肴中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食物消化,但需避免直接饮用;泡菜经过发酵后,部分酸性物质转化为有益菌群,不过要选择低盐产品,且每次食用不超过 20 克。这些食物在合理食用时,不仅不会加重溃疡,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保护胃黏膜。
当然,个体对食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吃少量醋就会感到明显疼痛,而另一些人即使食用柑橘也无不适。这就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观察,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关联。一般来说,溃疡愈合期(通常 4-8 周)可逐渐尝试低刺激的酸性食物,从每天 50 克开始,如无异常再缓慢增加。
除了食物选择,进食习惯同样重要。细嚼慢咽能让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减少胃的机械性刺激;定时定量进餐可维持胃酸分泌的节律性,避免空腹时胃酸对溃疡面的直接侵蚀;餐后半小时避免平卧,能防止食物反流进一步损伤食管和胃黏膜。
总之,胃溃疡患者不必对酸性食物全盘否定,而应建立 “个体化、适度、多样化” 的饮食原则。在积极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的基础上,科学选择食物,既能保证营养供给,又能促进溃疡愈合。如果对某种食物存疑,不妨咨询消化科医生或临床营养师,让专业人士根据具体病情给出个性化建议,这才是更稳妥的做法。
(梁晴晴 河南神火集团总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