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了麻醉,会不会变笨?真相其实很简单

2025-06-12 15: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这麻醉打了会不会影响脑子啊?”“听说全麻之后人会变笨,是不是真的?” 在手术室门口,类似的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麻醉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却始终被 “变笨”“伤脑子” 等传言笼罩。到底麻醉会不会影响智力?答案或许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一、麻醉是什么?先搞懂它的 “工作原理”
要判断麻醉是否影响智力,首先得明白麻醉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麻醉的核心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暂时阻断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从而达到止痛、镇静或肌肉松弛的效果。根据作用范围和方式,麻醉主要分为三类:

· 局部麻醉:药物只作用于身体局部,比如拔牙时在牙龈注射的麻药,只会让局部神经暂时 “休眠”,患者全程清醒,意识和大脑功能不受影响。

· 椎管内麻醉:常见于剖腹产、下肢手术,药物注入椎管内,阻断腰部以下的神经信号,患者意识清醒,只是下半身暂时失去感觉和运动能力。

· 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方式给药,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失去意识、痛感和记忆,相当于让大脑 “短暂休眠”。

从作用机制看,局部和椎管内麻醉仅影响局部神经,与大脑功能几乎无关;真正让人们担心的,其实是全身麻醉。

二、全麻会让大脑 “受伤” 吗?看药物和时间的 “分寸”
全身麻醉的过程,就像给大脑按下 “暂停键”。药物会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让意识、记忆、痛觉等功能暂时消失,手术结束后,药物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大脑功能逐渐恢复。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不会受到损伤?

从现有医学研究来看,正常范围内的全麻对健康成年人的大脑没有长期损害。全麻药物的作用是可逆的,就像给电脑断网 —— 网络中断时无法浏览信息,但网络恢复后,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不会因此损坏。临床上, millions of 成年人接受全麻后,并未出现智力下降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两个特殊情况:

· 手术时间过长:如果手术持续 10 小时以上,全麻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久,可能会让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的时间延长,术后短期内可能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但这种情况通常几周内就能恢复。

· 药物过量或个体差异:极少数情况下,因药物剂量计算失误或患者对药物异常敏感,可能导致大脑短时间缺氧,但这属于医疗意外,并非麻醉本身的必然结果。

三、孩子和老人打麻醉,风险更高吗?
关于麻醉的传言中,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 “孩子打麻醉影响智商”“老人全麻后变糊涂”。这两类人群的大脑确实更敏感,但并非不能用麻醉。

儿童:短期影响≠长期伤害
儿童的大脑仍在发育,全麻药物可能对神经细胞的增殖有短暂影响。2016 年美国 FDA 曾发布警告,指出 3 岁以下儿童接受多次或长时间(超过 3 小时)全麻,可能增加日后学习障碍的风险。但这一结论基于动物实验和小样本研究,且 “可能增加风险” 不代表 “一定会导致伤害”。

实际上,儿童手术往往无法通过局部麻醉完成(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若因担心麻醉而放弃手术,后果远比麻醉风险更严重。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必要的全麻对儿童利大于弊,医生会尽量缩短麻醉时间,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如七氟烷),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老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是暂时的
很多人发现,老人全麻手术后可能出现几天甚至几周的 “糊涂”—— 认不出家人、记不清事情,这其实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但 POCD 的原因很复杂,手术创伤、疼痛、睡眠紊乱、基础疾病(如高血压、 dementia)等都可能引发,不能全归咎于麻醉。

研究显示,超过 90% 的老人 POCD 会在术后 3 个月内恢复,只有极少数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长期认知下降。医生会通过术前评估(如认知功能测试)、优化麻醉方案(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来降低风险。

四、“麻醉后变笨” 的感觉,可能是错觉
很多人术后觉得 “脑子不如以前灵光”,这种感受未必是真的智力下降。常见原因有:

· 术后恢复期的身体状态:手术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上疼痛、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暂时减退,让人误以为是 “变笨”。

· 心理暗示的影响:如果术前就担心麻醉伤脑子,术后可能会把所有不适都归因于麻醉,形成 “越担心越觉得有问题” 的心理循环。

· 个体差异的正常反应:不同人对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不同,有些人术后 1-2 天就能恢复,有些人可能需要 1 周,这种恢复速度的差异不等于智力受损。

五、科学看待麻醉:收益远大于风险
麻醉的发明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没有麻醉的年代,手术是 “生剖活割”,患者不仅要承受剧痛,还可能因疼痛引发休克死亡。如今,麻醉让手术变得安全可控,其风险早已被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

对于 “麻醉是否会让人变笨”,目前医学界的结论清晰而明确:在规范操作下,麻醉不会导致长期智力下降。局部和椎管内麻醉对大脑无影响;全身麻醉可能让少数人在短期内出现轻微认知波动,但会逐渐恢复,且这种风险远低于手术本身的必要性。

与其担心麻醉伤脑子,不如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告知自己的基础疾病(如癫痫、抑郁症)、用药史(如长期服用安眠药),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毕竟,在需要手术时,麻醉是保护你安全度过手术的 “守护神”,而非 “智商小偷”。

记住,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 —— 而麻醉,早已用百年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

(张金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