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护士拿着术前告知单走进病房,轻声叮嘱 “手术前 8 小时不能吃饭,4 小时不能喝水” 时,很多患者都会心生疑惑:小小的一顿饭、一口水,真的会影响一台精密的手术吗?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藏着与麻醉安全息息相关的医学逻辑。
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保护性反射会暂时 “罢工”。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食道与胃之间有一道 “闸门”—— 贲门括约肌,它能防止胃里的食物反流回食道。同时,咽喉部的呕吐反射和咳嗽反射也像忠诚的卫士,一旦有异物靠近气管,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但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这些生理防线会变得松弛甚至失效。全身麻醉时,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贲门括约肌的张力下降,胃内的食物和液体就可能不受控制地向上反流。
更危险的是,反流物可能误入气管和肺部。想象一下,当含有胃酸、食物残渣的液体进入原本洁净的呼吸道,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轻则导致吸入性肺炎,患者术后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重则可能瞬间堵塞气管,造成窒息,在短短几分钟内危及生命。这种被称为 “反流误吸” 的并发症,是麻醉医生最警惕的风险之一,而空腹状态正是降低这种风险的关键。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禁食禁水的要求略有差异,但核心原则一致。局部麻醉时,患者保持清醒,保护性反射基本正常,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手术范围较大、需要辅助镇静药物,依然要遵守禁食规定。椎管内麻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虽不会直接抑制咽喉反射,但麻醉平面过高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若发生反流同样危险。而全身麻醉,尤其是需要气管插管的手术,必须严格执行禁食禁水标准,因为插管过程本身就可能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
医学上对术前禁食时间有明确的量化标准。2022 年发布的《中国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建议:清饮料(如水、不含果肉的果汁、清茶等)术前 2 小时即可禁食;牛奶等乳制品因富含脂肪和蛋白质,消化时间延长,需提前 6 小时;固体食物(包括米饭、肉类、油炸食品等)则需提前 8 小时,油炸、高脂食物甚至要延长至 12 小时。这些数字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根据食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科学计算得出 —— 清饮料在胃内 1 小时即可排空 50%,2 小时后基本能保证胃内空虚;而肉类食物的消化过程可能长达 6-8 小时。
特殊人群的禁食要求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婴幼儿胃容量小、代谢快,过长时间禁食可能导致脱水和低血糖,因此通常采用 “4-2-1” 原则:术前 4 小时禁母乳,2 小时禁清饮料,1 小时禁水。糖尿病患者由于胃肠动力可能受影响,需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禁食时间。急诊手术患者往往无法按常规时间禁食,这时麻醉医生会通过评估胃内容物多少、手术紧急程度,采取快速诱导插管等特殊措施降低风险。
违背禁食规定的后果可能远超想象。曾有患者术前偷偷喝了一碗粥,认为 “少量食物没关系”,却在麻醉诱导时发生严重反流,呕吐物堵塞气管导致缺氧,虽然经过紧急抢救保住性命,但因吸入性肺炎延长了两周住院时间。还有产妇在剖宫产术前隐瞒进食史,术中出现反流误吸,不得不终止手术优先处理呼吸问题。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术前禁食不是 “小题大做”,而是用严谨的规定为生命安全兜底。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术前禁食的理念也在不断优化。近年来提出的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主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禁食时间。例如,术前 2 小时饮用含碳水化合物的清饮料,既能减少患者口渴、饥饿的不适感,又能维持血糖稳定,反而有利于术后恢复。但这种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绝不能自行决定。
理解了手术前禁食禁水与麻醉的深层关联,患者就能更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当你躺在手术推车上,想到胃内的 “清空状态” 正在为麻醉安全保驾护航,或许就能坦然接受术前短暂的饥饿。这看似严苛的要求,实则是医学团队用专业智慧编织的安全网,让每一台手术都能在平稳中迈向成功。
(张金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