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遇上重症肺炎,肺和血糖咋成了互坑的“冤家”?

2023-09-07 15: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和肺炎,单拎出来都够让人头疼,一旦凑到一起变成“糖尿病+重症肺炎”,那可不是1+1=2那么简单。这时候,肺和血糖就像俩闹别扭的冤家,你拆我的台,我拖你的后腿,把身体搅得鸡犬不宁。在重症医学科里,医生们天天都得跟这对“冤家”过招,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它们到底咋互相使绊子的。

一、血糖一高,肺就成了细菌的“舒服窝”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时,身体就像个敞开大门的“高糖培养基”,尤其是肺,简直成了细菌、病毒的“五星级度假酒店”。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有好几道“防线”:鼻毛像小刷子,能挡住大颗粒病菌;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会分泌黏液,像一层黏糊糊的“防护膜”,能把漏网的病菌黏住;黏膜上的纤毛像无数根小鞭子,一刻不停地向上摆动,把裹着病菌的黏液送到嗓子眼,要么被咳出去,要么被咽到胃里被胃酸消灭。这一套流程下来,大部分病菌都进不了肺。

可高血糖会让这几道防线集体“罢工”。黏液里的糖分含量升高,会变得又稀又黏,像融化的胶水,黏住病菌后却不容易被纤毛送走;纤毛在高糖环境里像被灌了铅,摆动速度变慢,力道变弱,根本赶不走病菌。病菌大摇大摆地在呼吸道里溜达,轻轻松松就闯进了肺里。

更麻烦的是,肺里的“免疫士兵”——白细胞、巨噬细胞,在高糖环境里也会“变迟钝”。它们本应发现病菌就冲上去吞噬消灭,可血糖太高时,它们的“识别系统”失灵,移动速度变慢,吞噬能力下降,甚至连分泌的杀菌物质都变少了。眼睁睁看着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坏东西”在肺里筑巢繁殖,从几个变成几千个、几万个,最后把普通肺炎拖成重症。

二、肺炎一闹,血糖就像坐了“过山车”

反过来,重症肺炎也会让血糖彻底“失控”。这就像家里的水管爆了,不仅淹了厨房,还把客厅的电路也泡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肺炎发作时,身体会立刻启动“应急模式”,就像城市拉响了防空警报。大脑指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指挥肝脏拼命释放储存的葡萄糖,这些都是为了给身体“供能”,让免疫细胞有足够的“弹药”对抗病菌。这本是好事,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失灵,就像家里的“降糖管家”要么人手不够,要么干活偷懒,没法及时把这些额外的葡萄糖“消化”掉,血糖自然噌噌往上涨。原本空腹血糖勉强能控制在7mmol/L左右,一得肺炎,可能一下子飙到15mmol/L,甚至20mmol/L以上。

更糟的是,重症肺炎患者常需要用激素(比如甲泼尼龙)来减轻肺部炎症。激素这东西虽然能帮肺“消肿”,却会悄悄“对抗”胰岛素——它会让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还会让肌肉、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相当于给血糖“添了把火”,给胰岛素“泼了盆冷水”。有时候,医生刚把胰岛素剂量调到合适,加了点激素,血糖立马像脱缰的野马往上冲,不得不赶紧再加胰岛素,来来回回调整,就像在跟血糖“打拉锯战”。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肺炎会让患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处于“应激疲劳”状态,这也会让胰岛素的需求量忽高忽低。

三、肺里积水,血糖高的人更难“喘气”

重症肺炎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肺里充满了炎症渗出液。肺泡本来是一个个干净透亮的小气球,能自由伸缩换氧气,现在被这些黄色的液体泡着,变成了沉甸甸的“水囊”,氧气进不去,二氧化碳排不出,人就会喘得像拉破风箱,嘴唇发紫,连躺着都觉得累。

这时候,高血糖又来“火上浇油”——它会让肺里的水更多,更难喘气。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太高,会让血液渗透压升高,就像一块吸满了糖的海绵,会把身体组织里的水分源源不断地吸进血管。这些额外的水分在血管里流到肺循环时,因为肺里有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就会透过血管壁“挤”进肺泡和肺泡间质,加重肺水肿。

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ICU里,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一边用利尿剂排水,一边因为高血糖又吸进更多水,呼吸机的参数调了又调,氧浓度加到快100%,血氧饱和度还是上不去,根源就是没把血糖这个“帮凶”按住。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0%,而且水肿消退的时间要长一倍。这就是为啥医生一见到糖尿病患者得肺炎,就赶紧把血糖控制放在优先位置,不然肺里的水永远排不干净。

四、吃不下饭?血糖和肺都跟着“挨饿”

重症肺炎患者几乎都没胃口,喉咙疼、咳嗽、发烧让他们吃不下任何东西,甚至闻到饭菜味就恶心。可身体对抗感染需要大量能量,就像打仗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这时候就得靠静脉输营养液,或者通过鼻饲管打流质食物。

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营养液是道“两难的算术题”。营养液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分),糖分不够,身体就像没油的坦克,根本没力气对抗肺炎,恢复速度会明显变慢。

可糖分多了更不行——多余的糖会让血糖飙升,前面说的高血糖伤肺、助病菌的麻烦全都会找上门,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身体分解脂肪产生的有害物质堆积),雪上加霜。

所以医生得像“精打细算的管家”,每天拿着计算器算:患者体重多少?每天需要多少热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多少比例?对应需要多少胰岛素才能把血糖压在8-10mmol/L这个“安全区间”?

鼻饲的时候更讲究,得用输液泵慢慢泵,给血糖“细水长流”地供能,同时胰岛素也跟着按比例泵入,保持速度平稳。护士会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要是发现血糖超过10mmol/L,就临时加一点胰岛素;低于6mmol/L,就赶紧停输碳水化合物,加点葡萄糖。这一套操作下来,才能让血糖和肺都“吃饱”,又不互相添乱。

五、伤口难好?肺和血糖的“连锁反应”

重症肺炎患者常需要各种有创操作:呼吸困难的要插气管导管接呼吸机,输液的要做深静脉穿刺(比如从脖子或大腿根插一根粗导管),有的还需要插胃管、尿管。这些操作会留下小伤口,在高血糖环境里特别难愈合,还容易感染。

正常情况下,伤口愈合靠血小板凝血、成纤维细胞增生、血管新生,这些过程都需要胰岛素参与。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足或作用差,伤口处的细胞像缺了“生长激素”,愈合速度比普通人慢一半以上。更危险的是,高糖的血液和组织液是细菌的“优质培养基”,皮肤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很容易顺着伤口钻进身体,引发导管相关感染。

一旦伤口感染,细菌会释放大量毒素,让全身炎症反应更剧烈,肺里的炎症也会跟着加重,就像本来只烧着一间屋子,现在火势蔓延到了整个楼层。而炎症加重又会让血糖更难控制,形成新的恶性循环。

六、解开“死结”:先让俩“冤家”休战

要打破这种互相拆台的局面,关键是让肺和血糖“休战”,医生通常会双管齐下,一边治肺,一边控糖。

治肺的“武器”有很多:

1. 用强效抗生素“精准打击”病菌,比如根据痰培养结果选对细菌最敏感的药,像对付肺炎链球菌用青霉素类,对付耐药菌用碳青霉烯类;

2. 用呼吸机帮肺“减负”,设定合适的压力和潮气量,既能让肺泡张开换气,又不把肺“吹”伤;

3. 用利尿剂(比如呋塞米)把肺里多余的水排出去,减轻肺水肿。

控糖则靠胰岛素,而且几乎都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就像给血糖装了个“智能调节阀”,血糖高了就多输点,低了就少输点,尽量让血糖曲线平稳,避免大起大落。目标也不是越低越好,一般控制在7-11mmol/L,既不会伤肺,又能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还能减少低血糖风险。

等肺炎慢慢好转,身体的“应急警报”解除,肝脏不再疯狂释糖,激素用量减少,血糖就会变得听话;而血糖平稳后,呼吸道的防线重新“上岗”,免疫细胞恢复战斗力,肺里的炎症消得更快。就像解开了一个死结,俩“冤家”不打架了,病才能好得快。

说到底,糖尿病和重症肺炎这对“冤家”,其实是身体里的“连锁反应”。你对我不客气,我就对你下狠手,最后受伤的还是整个人体。在ICU里,医生不光要治肺,也得管好血糖,就像同时安抚两个闹脾气的孩子,让它们各安其位,身体才能慢慢康复。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平时把血糖控好,就是给肺“买保险”——血糖平稳了,肺的抵抗力强了,就算不小心得肺炎,也不容易走到重症那一步。这可比等进了ICU再着急,划算多了。

(吴朝芝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