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这玩意儿,平时在胸腔里勤勤恳恳跳个不停,就像家里的水泵,一刻不停地把血送到全身。可一旦它累到“罢工”——医学上叫急性心衰,血压往下掉,器官缺血缺氧,就得进ICU(重症医学科)求救。这时候,医生可能会请出一个厉害角色:“人工心脏”。别以为是换个新心脏,它更像个临时顶班的“代课老师”,帮罢工的心脏撑过最难关。
一、心脏“累瘫”了,为啥需要“临时工”?
先说说心脏为啥会“罢工”。比如急性心梗把血管堵了,心肌细胞大片坏死,心脏收缩力直接“断崖式下跌”;或者严重感染、心肌炎让心肌发炎水肿,泵血能力瞬间变弱。这时候,身体就像没了动力的机器:脑子缺血会迷糊,肾脏缺血排不出尿,肺里还会积满水,喘气都费劲。
这时候光靠吃药打针往往不够。就像水泵坏了,光加水没用,得先找个临时设备把水送出去。ICU里的“人工心脏”,学名“心室辅助装置”,就是干这个的。它不是真的替代心脏,而是接过一部分泵血的活儿,让疲惫的心脏歇口气,同时保证其他器官不“断粮”。
二、“人工心脏”长啥样?咋塞进身体里?
别被“人工心脏”这名字吓到,它可不是个完整的“假心脏”,更像一套精密的“血液导流系统”。常见的有两种:
1. 一种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里的“离心泵”,个头不大,就像一个带叶片的小转轮,放在体外,通过管子连到血管里。血液从静脉抽出来,经过它的“推动”,再送回动脉,绕开疲惫的心脏完成循环。
2. 另一种是更小巧的“植入式心室辅助器”,比如只帮左心室干活的“左心辅助泵”,部分部件能植入体内,管子从皮肤穿出连到体外的控制器,像给心脏搭了个“外挂引擎”。
安装的时候,医生会在大血管(比如股动脉、主动脉)上开个小口,把特制的导管顺着血管送到心脏附近。整个过程在X光“透视”下进行,就像给血管“穿针引线”,精准对接。病人通常是睡着的,不会有明显感觉。
三、它上班时,心脏在干啥?
“人工心脏”启动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流”。比如左心室累得泵不动血了,它就把左心室里的血抽出来,直接打到主动脉里,让左心室不用再费大力气收缩。这时候的心脏,就像终于能喘口气的工人,在“临时工”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体力。
医生会盯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血流量多少、血压稳不稳、尿量有没有增加。这些数字就像“人工心脏”的“工作报表”,反映它有没有帮上忙。如果肾脏开始正常产尿,皮肤从苍白变得红润,说明器官“喝”到血了,这都是好信号。
四、这“临时工”也不是万能的,有啥讲究?
虽说“人工心脏”很能干,但它也有“小脾气”,得小心伺候:
1. 管子里的血液不能“偷懒”。它的泵血靠的是流速,要是流速太慢,血液在管子里就可能“瘀住”,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跑到脑子里堵了血管,就是脑梗;跑到肺里,就是肺栓塞。所以病人得天天用抗凝药,比如肝素、华法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护士还会时不时调整流速,观察管子里有没有血栓的“影子”(比如血液颜色变深、流速突然变慢),一发现不对劲就赶紧处理。
2. 皮肤接口得天天“大扫除”。“人工心脏”的管子穿过皮肤的地方,护士每天会用碘伏仔细消毒,换无菌敷料,像给伤口戴“无菌口罩”,就怕细菌顺着口子钻进身体,引发感染。一旦感染,可能顺着管子蔓延到心脏,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这一步谁也不敢马虎。
3. “档位”绝对不能乱调。它的转速、血流量都是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算好的,乱调可能出大问题。比如突然把血流量调太高,可能让心脏负担突然加重;调太低,器官又会“饿肚子”。家属再着急也插不上手,只能看着护士每隔几小时记录一次参数,确保“临时工”按规矩干活。
4. 还得防着它“突然罢工”。机器总有出故障的可能,比如电池没电了、管子被压住了、泵体突然不转了。所以ICU里通常备着备用电池、应急电源,护士会定时检查设备状态。
五、啥时候能“辞退”这个“临时工”?
“人工心脏”再好用,也只是“临时顶班”。医生的目标是让病人自己的心脏重新“上岗”。一般来说,当心脏休息够了,功能慢慢恢复——比如心肌水肿消退了,收缩力变强了,医生就会慢慢调低“人工心脏”的工作量,就像给它“降速”,看看心脏能不能接得住活儿。
如果心脏实在恢复不了,可能需要更长期的辅助,甚至等待心脏移植。但对大多数急性心衰病人来说,“人工心脏”就像一场及时雨,撑过最危险的几天,等心脏缓过来,就能顺利“下岗”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它再厉害,不如心脏自己给力
ICU里的“人工心脏”再精密,也只是无奈之下的“救场手段”。平时保护好自己的心脏,比如控制血压血糖、别抽烟酗酒、定期体检,让它少受“委屈”,才是最实在的。毕竟,自己的心脏“爱岗敬业”,才不用麻烦这些“临时工”呀。
(吴朝芝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