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里的“血栓”,是咋悄悄形成的

2025-08-08 08: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脏里的“不速之客”:血栓不是“天生的”

心脏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血泵”,通过血管把血液送到全身。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脏里流动顺畅,就像清澈的溪流。可一旦形成血栓,就像水里结了块“泥巴疙瘩”,堵在心脏或随血流跑向别处,可能引发大麻烦。

血栓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形成就像“悄悄搭积木”,从微小的血小板聚集开始,慢慢堆积成块。了解它的形成过程,才能知道该咋预防。

二、先搞懂:血液里的“抗凝小分队”和“凝血小分队”

血液里藏着两拨“隐形卫士”:一拨负责“凝血”(比如血小板、凝血因子),让血管破了能快速止血;另一拨负责“抗凝”(比如抗凝血酶、纤溶酶),防止血液在血管里随便结块。平时这两拨人势均力敌,血液才能既不出血也不形成血栓。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凝血的“力量”变强,或抗凝的“力量”变弱,血液就容易在心脏里“抱团”,形成血栓。

三、心脏血栓形成的“三大推手”:血流、血管、血液成分

血栓的形成,离不开这三个因素,医学上叫“Virchow三要素”,就像血栓形成的“铁三角”:

1.血流“变慢”或“乱流”:给血栓“扎根”的机会

正常血流像奔腾的河水,快而有序,杂质很难沉淀。可如果血流变慢,或出现漩涡、乱流,就像河流变缓、打转,血液里的“杂质”(血小板、纤维蛋白)就容易沉积下来:

l 房颤时,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像“颤抖的袋子”,血液在心房里打转转,流速变慢,容易在左心耳(心房的一个小角落)形成血栓;

l 心脏手术、心梗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里的血液流动不畅,也可能给血栓“可乘之机”;

l 心脏里的瓣膜出问题(比如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狭窄),血液流过瓣膜时受阻,容易在瓣膜附近形成涡流,诱发血栓。

2.血管(或心内膜)“受伤”:凝血机制被激活

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内壁)光滑完整时,血液很难黏附上去。可如果内膜受损,就像光滑的路面破了个洞,会激活凝血机制:

l 心梗时,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坏死,心内膜也会受损,血小板会像“修补工”一样聚集到受损处,过度聚集就会形成血栓;

l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的表面虽然光滑,但对身体来说是“外来物”,初期容易激活凝血系统,需要长期用抗凝药预防血栓;

l 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在心脏内膜上“安家”,形成的赘生物会破坏内膜,同时激活凝血,导致血栓附着在上面。

3.血液“太容易凝固”:凝血因子“太活跃”

有些人的血液天生“黏稠”,或因为某些疾病导致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减少,就像水里的胶质太多,容易结块:

l 长期卧床、活动少,血液流动慢,凝血因子容易聚集;

l 癌症、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会让身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里的凝血物质增多;

l 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等,可能影响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平衡,增加血栓风险。

这三个因素往往“联手作案”,比如房颤患者既有血流乱流,又可能因年龄大、基础病导致血液高凝,血栓风险自然更高。

四、不同心脏部位的血栓,形成原因各有侧重

心脏的不同“房间”(心房、心室、瓣膜)都可能长血栓,但原因各有特点:

1.心房血栓:房颤是“头号推手”

左心房是血栓的“重灾区”,尤其是房颤患者。正常情况下,心房收缩能把血液挤入心室,房颤时心房乱颤,血液在心房里“淤积”,加上左心耳这个“角落”容易藏血,血栓就慢慢形成了。这种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顺着血流跑到大脑,引发脑梗。

2.心室血栓:心梗后要警惕

心室血栓多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心梗时,心肌细胞坏死,心室壁运动减弱甚至不动,血液流经这里时流速变慢,加上坏死的心肌让心内膜受损,血栓很容易在左心室形成。这种血栓脱落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栓塞(比如堵在肾、肠的血管)。

3.瓣膜血栓:和“瓣膜病”“置换术”相关

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会让血流通过瓣膜时受阻,在瓣膜附近形成涡流,时间久了可能形成血栓;人工瓣膜(尤其是机械瓣)置换后,初期需要用华法林等抗凝药,否则血栓容易附着在瓣膜上,影响瓣膜功能。

五、血栓形成时,身体可能发出这些“信号”

血栓在心脏里悄悄生长时,早期可能没明显症状,但它脱落游走后,麻烦就来了:

1.脑梗信号:突然头晕、说话不清、肢体无力

这是心房血栓脱落最常见的后果。血栓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出现一侧肢体麻木、说话含糊、走路不稳等症状,需要紧急处理。

2.肢体栓塞:突然腿疼、发凉、没脉搏

如果血栓堵在下肢动脉,会出现下肢突然疼痛、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摸不到足背动脉的搏动,这是“急性肢体缺血”,不及时处理可能需要截肢。

3.内脏栓塞:腹痛、血尿、呼吸困难

血栓堵在肠系膜动脉,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堵在肾动脉,可能出现腰痛、血尿;堵在肺动脉(肺栓塞),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

这些“信号”不是血栓本身的症状,而是它脱落造成的“连锁反应”,也正因如此,心脏血栓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六、哪些人容易被心脏血栓“盯上”?

以下人群是心脏血栓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1.房颤患者(尤其是高龄、长期房颤)

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年龄越大、房颤持续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2.心梗、心肌病患者

心梗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人,血栓风险明显增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扩大、收缩无力,也容易长血栓。

3.心脏瓣膜病或置换术后患者

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者,尤其是机械瓣置换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否则血栓风险很高。

4.长期卧床、活动少的人

比如术后、重病患者,活动减少导致血流缓慢,加上可能存在的炎症反应,血栓风险增加。

这些人群需要定期检查(比如心脏超声),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用抗凝药预防。

七、预防血栓,从“打破形成条件”入手

预防心脏血栓,核心是针对它的形成原因“釜底抽薪”:

1.改善血流:让血液“动起来”

l 房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心率和节律,必要时做射频消融术,减少心房乱颤;

l 长期卧床者:尽早下床活动,或在床上做肢体活动(踝泵运动、翻身),促进血液循环;

l 心脏术后患者:按医生要求早期活动,比如术后第一天坐起,第二天床边站立,别“躺平”太久。

2.保护血管内膜:减少“受伤”机会

l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和心内膜,要按时吃药,控制好指标;

l 预防感染: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牙周炎),避免细菌侵犯心内膜;

l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

3.调节血液凝固:平衡“凝血”和“抗凝”

l 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别自行停药;

l 饮食辅助:适量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粗粮),多喝水,避免血液黏稠;

l 避免滥用药物:避孕药、激素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使用前咨询医生。

预防血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高危人群,别等到血栓形成了才重视。

心脏里的血栓,是血流、血管、血液成分“失衡”的产物,它悄悄形成,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血流乱了、血管伤了、血液太容易凝固了,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

对普通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病;对高危人群来说,在医生指导下抗凝、改善心功能,就能让心脏里的血液保持顺畅,远离血栓这个“隐形杀手”。心脏的健康,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

(张婷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胸外科/心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