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就像闯过了“病毒关”,以后再也不会被它骚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手足口病就像个“百变病毒”,有多种不同的病毒类型,这次得过由A病毒引起的,下次遇到B病毒,孩子还是可能再次中招。特别是在五月到十月份这个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病毒活跃得很,稍不留意就可能“卷土重来”。不过别担心,做好这些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孩子再次感染的风险。
一、手足口病的“小特性”:为啥会反复出现
1. 病毒家族“成员多”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不是单一的“独行侠”,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最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还有其他一些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这些病毒“长相”不同,孩子感染过其中一种后,身体会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但对其他类型的病毒几乎没有抵抗力。所以,这次得了由A16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下次遇到肠道病毒71型,还是可能再次患病。
2. 高发季节“助力”传播
五月到十月份,天气逐渐变热,雨水也增多,潮湿温暖的环境成了手足口病病毒的“乐园”,特别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这时候孩子们穿得单薄,皮肤暴露面积大,在户外玩耍、去游乐场、上幼儿园时,接触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病毒可以通过飞沫、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方式传播,孩子活泼好动,小手摸来摸去,再往嘴里塞,就给病毒入侵创造了绝佳机会。
二、清洁卫生“严把关”:不给病毒留缝隙
1. 小手“勤清洁”
孩子的小手是接触病毒的“重灾区”,不管是饭前便后、外出回来,还是玩耍后,都要及时洗手。洗手不能敷衍,要用流动的清水打湿小手,涂上肥皂或洗手液,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缝都要仔细搓洗,至少搓20秒,就像给小手做“深度清洁”,把藏在里面的病毒彻底清除。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别让湿漉漉的小手成为病毒的“游乐场”。
2. 物品“常消毒”
孩子经常接触的玩具、奶瓶、水杯、餐具、毛巾、衣物等,都是病毒容易藏身的地方,得定期清洁消毒。耐热的物品可以用开水煮30分钟,比如塑料玩具、餐具;不耐热的可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家里的门把手、桌面、地板、孩子的小床栏杆等,也要经常用消毒液擦拭,尤其是在手足口病高发的五月到十月份,消毒频率可以更高一些。
3. 口腔“保洁净”
手足口病病毒也喜欢在口腔里“作乱”,保持口腔清洁能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每天早晚要督促孩子刷牙,饭后让孩子用温水漱口,把口腔里的食物残渣清理掉。如果孩子还小,不会自己刷牙,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孩子的牙龈和口腔黏膜,做好口腔护理。
三、饮食安全“守好门”:从入口处设防
1. 食物“全做熟”
手足口病病毒怕高温,把食物彻底做熟能杀死里面可能存在的病毒。给孩子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一定要煮熟煮透,不能吃半生不熟的。水果最好洗干净后削皮吃,蔬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会儿,再仔细冲洗,减少表面残留的病毒和农药。
2. 饮水“讲卫生”
夏天天气热,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喝冰水、生水,或者让孩子直接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但生水和未彻底加热的食物可能含有病毒,孩子的肠胃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病毒侵袭。所以,要让孩子喝烧开过的温开水,少吃生冷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要加热后再吃。
四、减少接触“避风险”:远离病毒密集区
1. 少去“人扎堆”的地方
在手足口病高发的五月到十月份,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比如大型游乐场、商场、超市的儿童游乐区等。这些地方人多手杂,病毒很容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如果要去,最好给孩子戴上口罩,回来后及时洗手、换衣服。
2. 避开“患病同伴”
如果发现身边有其他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让自己的孩子远离,避免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和食物。因为在症状出现前的几天,患者就已经具有传染性了,接触后很可能被感染。幼儿园或学校如果有孩子患病,要配合学校的隔离措施,等孩子完全康复、确认没有传染性后再送回学校。
五、增强体质“强基础”:身体棒病毒难入侵
1. 饮食“营养全”
想要孩子身体抵抗力强,饮食均衡是基础。每天要让孩子吃够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帮助身体筑起“防御墙”。还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像鸡蛋、牛奶、瘦肉、鱼虾等,能让孩子的身体更“结实”,有力气对抗病毒。
2. 作息“有规律”
孩子睡得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修复和生长,免疫力也会跟着提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每天要睡10-12小时,7-12岁的孩子要睡9-11小时。尽量让孩子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前别让孩子玩得太兴奋,这样才能睡得安稳。
3. 运动“常坚持”
适当的运动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抵抗力更强。天气好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比如公园、小区里,让孩子跑跑步、跳跳绳、骑骑自行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让孩子多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一举多得。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给孩子擦汗、换衣服,别让孩子受凉。
六、居家环境“常打理”:营造安全小空间
1. 空气“多流通”
家里的空气不流通,病毒和细菌就容易“赖着不走”。就算天气热开空调,也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最好每天开窗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让室外的新鲜空气流进来,把室内的污浊空气和可能存在的病毒“赶出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 环境“保干爽”
手足口病病毒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要尽量保持家里干燥整洁。梅雨季节或下雨天,家里容易受潮,可以用除湿机或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湿度。孩子的衣物、被褥要经常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病毒和细菌,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安全。
七、及时观察“早应对”:密切关注孩子状态
1. 留意“异常信号”
在手足口病高发的五月到十月份,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嗓子疼、不想吃饭,或者手心、脚心、口腔里出现小疱疹、小溃疡,就要警惕可能是手足口病了。这时候要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2. 发现异常“快行动”
一旦怀疑家里有人感染手足口病,要立即让其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小朋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给孩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抓挠疱疹,防止感染。等孩子完全康复,症状消失后再去幼儿园或学校,确保没有传染性了再接触其他孩子。
做好这些预防措施,就像给孩子撑起了一把“防护伞”,能大大降低手足口病再次找上门的风险。在五月到十月份这个高发期,家长们更要多上心,把这些细节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健健康康地度过每一天。记住,预防做得好,孩子少受罪,全家都安心。
(袁艳 河南省儿童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