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这玩意儿,正常时候就像个靠谱的鼓手,咚、哒、咚、哒,节奏稳得很。可一旦它“乱了拍子”——医学上叫心律失常,轻则心慌气短,重则可能直接“罢工”。尤其是到了ICU(重症医学科),心脏乱跳往往更凶险,这时候医生就得拿出浑身本事,一边给它“踩刹车”稳住节奏,一边又得“加油门”保证供血,听起来像在玩一场高难度的平衡术。
一、心脏为啥会“乱打鼓”?
先得说说心脏为啥会跳乱。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这个“总司令”指挥,电流顺着特定路线传,心肌就跟着有规律地收缩。可在ICU里,病人身体往往“状况百出”,很容易打乱这个节奏:
1. 比如心肌梗死,血管堵了,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电信号传导就会“短路”;
2. 严重感染、休克时,身体里的炎症因子像“捣蛋鬼”,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
3. 电解质紊乱也会添乱,钾离子、钠离子太高或太低,心脏的“电路”就容易出故障;
4. 甚至插着呼吸机、用着某些药物,也可能间接让心脏“跳错拍子”。
这些情况导致的心律失常,可不是普通的心慌。在ICU里,心率快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或者慢到40次以下,都会让心脏泵血效率暴跌,脑子、肾脏这些器官分分钟“断粮”,必须立刻处理。
二、“踩刹车”:把过快的心跳摁下来
当心脏跳得太快太乱,比如房颤、室上速、室速这些情况,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踩刹车”,让它慢下来、稳下来。但这“刹车”可不是乱踩的,得看具体情况选工具:
1. 药物是常用的“刹车踏板”。比如胺碘酮,就像给心脏的“电路”泼点镇静剂,让乱传的电信号安分点;普罗帕酮则像给“超速”的心率设个限速器,直接减慢传导速度。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病人的血压情况,选合适的药,从静脉推进去,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能起效。
2. 要是药物“刹车”不好使,或者情况特别紧急,医生可能会用“电复律”。这不是电击疗法,而是用除颤仪在胸口贴电极片,释放一次可控的电流,像给混乱的“电路”来个“重启”,让窦房结重新夺回指挥权。病人通常会被麻醉,睡一觉就完事,醒来可能只觉得胸口有点麻。
3. 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心率快是因为心衰加重,光降心率不够,还得用利尿剂把肺里的积水排出去,给心脏“减负”,这相当于从根源上松了“油门”,心率自然会慢下来。
三、“加油门”:让过慢的心跳提提速
心脏也可能“偷懒”,跳得太慢,比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电信号传不下去,心率可能只有30多次。这时候光稳住节奏没用,得给它“加油门”,保证供血:
1. 最直接的是用药物“催一催”。比如阿托品,能刺激心脏的传导系统,让心率快起来;严重时可能用肾上腺素,直接增强心肌的兴奋性。但这些药就像“临时兴奋剂”,不能长期用,只能救急。
2. 更靠谱的是“临时起搏器”。医生会从脖子或大腿根的血管里,送一根细细的电极导管到心脏里,另一端连到体外的起搏器上。这玩意儿能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指挥”心脏跳动,设定好每分钟跳60次,它就乖乖按这个节奏来。病人可能感觉不到导管的存在,就是身上多了根线,得小心别碰掉。
3. 有时候“加油门”还得兼顾其他器官。比如心率慢导致血压低,肾脏没尿,这时候不光要提心率,还得用升压药维持血压,让血液能流到该去的地方,相当于给整个循环系统“补点力”。
四、踩刹车和加油门,咋做到不打架?
在ICU里,心脏乱跳往往不是单一问题,医生常常得一边踩刹车,一边又得顾着加油门,这平衡咋找?
1. 看“主要矛盾”。比如病人心率快得吓人,但血压也低,这时候不能盲目踩刹车降心率,因为心率太快可能是身体为了代偿低血压的“自救反应”,得先想办法升血压,心率可能自然就降下来了。
2. 靠仪器“盯梢”。ICU里的监护仪实时显示心率、血压、心电图波形,就像给医生装了“火眼金睛”。药物刚推进去,波形变了,数值动了,医生能立刻判断是该加量还是减量。
3. 调整“全身环境”。心脏乱跳很多时候是“被连累的”,比如电解质乱了,就像舞台地板不平,鼓手肯定打不好节奏。医生会先纠正低钾、低镁,控制感染,改善心肌供血,这些都理顺了,再调心率就容易多了。
五、乱跳的心脏稳住后,还得防“复发”
把心脏的节奏稳住只是第一步,ICU医生还得琢磨咋不让它再乱跳。比如:
1. 心肌梗死的病人,得尽快打通堵塞的血管,心肌不缺血了,电信号才不容易“短路”;
2. 心衰的病人,要慢慢调整药物,让心脏收缩更有力,负担更轻;
3. 用临时起搏器的病人,等心脏自己的传导功能恢复了,就会慢慢把起搏器的频率调低,最后拔掉导管,让它“独立工作”。
说到底,ICU里处理心脏乱跳,不只是“修电路”,更像是给整个循环系统“调状态”。医生就像经验丰富的调音师,一边听着心脏的“节拍”,一边微调各种“旋钮”,直到它重新跳出平稳有力的节奏——这背后,既有精密的技术,更有对身体规律的深刻理解。
(吴朝芝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