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友在ICU用呼吸机,血糖和呼吸咋成了“难兄难弟”?

2024-08-09 12: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患者进了ICU,还戴上了呼吸机,这事就变得复杂起来。本来看似不搭界的血糖和呼吸,突然成了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个出问题,另一个准跟着捣乱。医生护士围着这俩“难兄难弟”团团转,既要让肺好好喘气,又得把血糖稳住,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一、戴上呼吸机,血糖咋就“坐不住”了?

呼吸机的作用是帮肺分担呼吸的活儿,可它一上岗,血糖就容易“失控”。这得从身体的“应激反应”说起——当人需要用呼吸机时,往往病情较重,可能是严重肺炎、急性心衰,或是手术后呼吸衰竭,身体就像听到了“紧急集合哨”,自动启动“防御机制”。

这个机制会让大脑指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就像给身体“打强心针”。这些激素本事不小,能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优先保证大脑、心脏的供血,还能调动身体储存的能量对抗感染、炎症。但它们有个坏毛病:会跟胰岛素“唱反调”。胰岛素本是降血糖的“能手”,负责把血液里的葡萄糖送进细胞当能量,可在这些激素的干扰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就像细胞大门上的“胰岛素钥匙孔”生锈了,钥匙插进去转不动,葡萄糖没法被利用,血糖自然往上窜。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麻烦就更大了。本身胰岛素要么分泌不足(1型糖友),要么作用失灵(2型糖友),就像家里的“降糖管家”要么人手不够,要么干活不给力。应激激素一来,相当于给血糖“添了把火”,有时候患者明明没吃东西,血糖数值却从正常的6mmol/L一下飙到15mmol/L以上,甚至20mmol/L,医生不得不频繁调整胰岛素剂量,有时候一小时就得测一次血糖,就怕血糖太高惹出酮症酸中毒、感染加重这些新麻烦。

更棘手的是,用呼吸机的患者常需要镇静镇痛药物,让他们不烦躁、能配合呼吸机。这些药物虽然能让患者舒服点,却可能影响胃肠道蠕动,让身体对葡萄糖的代谢速度变慢,间接让血糖更难控制。就像本就拥堵的道路,又遇上了修路,血糖想平稳都难。

二、血糖一乱,呼吸机的“活儿”就变重了

反过来,血糖不稳定也会给呼吸添堵。这俩就像互相扯后腿的兄弟,谁也不让谁好过。

先说说血糖太高的情况。血液里的糖分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就像一杯加了太多糖的水,渗透压升高,会把身体组织里的水分“吸”进血管。这些额外的水总得有地方去,一部分可能跑到肺里,让肺泡周围的间质水肿,肺泡本身也可能灌满液体,就像泡在水里的海绵,捏起来沉甸甸的,没法正常扩张收缩。这时候,氧气进不来,二氧化碳排不出,患者会觉得胸口发闷,喘气像拉破风箱。呼吸机本来设定好“轻轻吹”就能让肺泡张开,现在得“使劲吹”,压力调高一档又一档,才能把水肿的肺泡撑开。时间长了,肺组织被“吹”得过度扩张,还可能受伤,出现气压伤,反而加重病情。

要是血糖太低也不行。大脑是个“吃糖大户”,每分钟消耗的葡萄糖占全身的20%,一旦血糖低于3.9mmol/L,大脑就会“喊饿”。负责指挥呼吸的“呼吸中枢”在大脑延髓,缺了糖,它就像没油的发动机,运转变迟钝,呼吸节奏可能变弱变慢,幅度变浅,原本每分钟16次的呼吸,可能降到10次以下。这时候呼吸机设定的参数就跟患者的自主呼吸“不合拍”,比如呼吸机准备送气时,患者正好呼气,容易产生“人机对抗”,患者会觉得憋气,呼吸机也得频繁报警,护士就得赶紧过来调整,忙得脚不沾地。

在ICU里,护士隔1-2小时就会用血糖仪测一次指尖血,有时候还会埋入动态血糖监测仪,24小时盯着血糖变化。这不光是为了控糖,更是在帮呼吸机“减负”——血糖稳了,肺的负担轻了,呼吸机才能更高效地干活。

三、用呼吸机时吃饭,血糖和呼吸咋“协商”?

戴呼吸机的患者大多没法自己吃饭,要么昏迷,要么清醒但吞咽无力,怕食物呛进肺里加重感染。这时候就得靠鼻饲管(从鼻子插进胃里)或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补充营养。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道“精细算术题”,每一口营养都得兼顾血糖和呼吸的需求。

先说鼻饲。医生会给患者定制“营养配方”,比如用低糖、高蛋白质、高脂肪的营养液,就像给汽车加“优质混合油”,既能提供能量,又不会让血糖飙升。但剂量得算准:每天需要多少热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多少比例?蛋白质得够不够修复组织?比如一个60公斤的患者,每天可能需要1800大卡热量,碳水化合物不能超过50%,不然血糖扛不住。护士会用输液泵控制鼻饲速度,每小时泵30-50毫升,就像给血糖“细水长流”地供能,避免一次灌太多导致血糖骤升。同时,胰岛素也得“配套服务”,可能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根据实时血糖调整剂量,比如血糖超过10mmol/L,每小时多打1个单位胰岛素,就像给血糖装了“智能调节阀”。

要是患者肠道功能差,没法用鼻饲,就得靠静脉输营养液。这更考验医生的“调配功夫”,因为静脉营养里的葡萄糖是直接进血液的,升血糖速度更快。通常会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按比例混合,比如每5克葡萄糖配1个单位胰岛素,就像给糖加了“中和剂”。同时,护士会每小时测一次血糖,要是发现血糖超过12mmol/L,会临时推注小剂量胰岛素,就像给突然超速的血糖“踩一脚刹车”。

为啥这么较真?因为营养不够不行,身体没力气修复受损的肺组织,呼吸肌(比如膈肌)会变弱,呼吸机撤不下来;营养里的糖分多了更不行,血糖飙升会让身体处于“高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功能,肺里的炎症不容易消退,还可能让感染扩散。所以这“吃饭”的学问,本质是让血糖和呼吸“各取所需”,谁也别拖谁后腿。

四、撤呼吸机前,为啥先给血糖“定规矩”?

当病情好转,比如肺部感染控制住了,呼吸功能慢慢恢复,医生就会考虑撤掉呼吸机,让患者自己呼吸——这在ICU叫“脱机”。但脱机前,有个“硬指标”:血糖必须先“稳住阵脚”。

因为脱机是个体力活。患者得靠自己的呼吸肌收缩,把空气吸进肺里,再把二氧化碳排出去,这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呼吸肌细胞主要靠葡萄糖供能,就像汽车爬坡需要足够的汽油。如果这时候血糖忽高忽低,麻烦就来了:血糖太高,呼吸肌细胞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就像加了劣质汽油,动力不足;血糖太低,呼吸肌直接“没油”,没力气收缩,刚试着自己喘气没几分钟就累得不行,不得不重新戴上呼吸机。有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脱机成功率比血糖平稳的患者低30%,反复脱机失败还可能让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更难摆脱呼吸机。

所以临床上,医生会先花2-3天把血糖控制在7-10mmol/L这个“安全区间”,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让血糖曲线像条平缓的直线,而不是忽高忽低的波浪线。同时,会让患者做“呼吸锻炼”,比如每天几次自主呼吸试验,试着不用呼吸机支持自己喘气,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只有当血糖稳定、呼吸锻炼也顺利,才会正式脱机。这就像运动员比赛前要调整好状态,血糖稳定了,呼吸才能顺利“接棒”。

五、这对“难兄难弟”,能被医生“拆散”吗?

其实,医生的目标不是“拆散”它们,而是让血糖和呼吸“和平共处”,甚至变成“战友”。在ICU里,这需要一套“组合拳”:

-用胰岛素泵精准控糖。这设备能根据实时血糖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量,就像给血糖配了个“智能管家”,高了就多打,低了就少打,比人工调药更及时。通常会把目标血糖设在8-10mmol/L(比普通糖友稍宽,避免低血糖),既不会因为太高影响肺功能,也不会因为太低拖垮呼吸肌。

-调整呼吸机参数“减负”。比如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既能保证氧气供应,又不让肺过度扩张受伤。肺舒服了,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减弱,分泌的升糖激素减少,血糖自然更容易控制,这是个良性循环。

-从根源解决问题。比如肺炎患者,用强效抗生素“剿灭”病菌;心衰患者,用利尿剂减轻肺淤血;心梗患者,尽快打通堵塞的血管。原发病控制住了,身体的“应激警报”解除,血糖和呼吸的“互坑”才会真正停止。

大部分时候,随着呼吸慢慢好转,身体应激减轻,血糖会逐渐平稳;而血糖稳住了,免疫功能恢复,肺的炎症也消得更快。就像两个闹别扭的兄弟,慢慢冷静下来,发现合作比对抗更有利。等患者能自己喘气、血糖正常时,这对“难兄难弟”才算真正“和解”,可以一起迎接出院的日子了。

说到底,糖友在ICU用呼吸机时,血糖和呼吸的关系就像拔河的两边,一头使劲另一头就吃力。医生护士做的,就是在中间找平衡,让它们不再互相拉扯,而是一起朝着康复的方向使劲。这背后,既有精密的监测仪器帮忙,也有对身体规律的深刻拿捏——毕竟,让“难兄难弟”变“战友”,才是治病的关键。

(吴朝芝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