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吃药后吐了要补服?看药物类型和时间

2024-04-18 13: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日常生活中,服药后发生呕吐并不罕见:孩子刚吞下退烧药就“哇”地全吐出来;化疗患者用药后剧烈干呕;空腹吃抗生素不到十分钟就胃里翻江倒海。面对这种“药还没站稳就被赶走”的场景,大家最纠结的是——要不要立即补服?补多少?会不会过量?答案并不简单,需要同时考虑“时间窗、药物类型、剂型工艺、个体状态”四个维度。

一、先厘清药物在体内的“时间轴”

    口服药物进入口腔后,依次经过崩解、溶出、吸收、肝脏首过代谢、血循环分布等步骤。普通片剂通常在胃内15~30分钟开始崩解,30~60分钟进入小肠吸收;缓释片、肠溶片则需更长时间才能释放活性成分。因此,判断是否需要补服,核心就看“药物到底走了多远”。

二、通用判断规则:以30分钟为分水岭

    综合国内外指南及药动学共识,可先把呕吐时间粗略划成三段:

1.  服药后≤15分钟:绝大多数药物尚未离开胃部,吸收量极低,可视情况补服全剂量。

2.  服药后15~30分钟:药物已部分崩解或离开胃,需结合剂型、个体差异决定是否补服或减量。

3.  服药后≥30分钟:普通速释制剂通常已进入小肠吸收阶段,无需补服;缓控释制剂仍需结合药片完整性再评估。

但“30分钟”并非万能钥匙,下列特殊情况必须“一事一议”。

三、按药物类型“对号入座”

1.  普通速释片/胶囊: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莫西林。≤15分钟且呕吐物可见完整药片/胶囊,可补服;超过30分钟一般不补。

2.  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工艺复杂,掰碎或提前释放可致血药浓度骤升。若≥15分钟呕吐且药片已碎,禁止自行补服,应联系医生。

3.  高警戒药物:地高辛、华法林、锂盐、氨茶碱等治疗窗窄,即便在15分钟内呕吐,也须由医生根据血药浓度或临床指征决定是否补服,切忌擅自双倍给药。

4.  急救速效药:硝酸甘油舌下片、速效救心丸、沙丁胺醇吸入剂等,若首次给药后≤5分钟因呕吐未能起效,可再给药一次;超过10分钟且症状缓解,则无需追加。

5.  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胃肠刺激大,若≤15分钟呕吐可视情况补服;15~30分钟之间呕吐应咨询医生,避免血药浓度不足诱发耐药。

6.  抗病毒药:奥司他韦胶囊若30分钟内呕吐且可见完整胶囊壳,需补服全剂量;颗粒剂15分钟内吐补全量,15~30分钟补半量,≥30分钟不再补。

7.  激素类:泼尼松、甲泼尼龙长期替代者漏服可致肾上腺危象。若≤15分钟呕吐可补当日全量;≥30分钟则跳过,切勿次日双倍。

8.  化疗/靶向药:多为细胞毒或高成本药物,任何呕吐事件须由肿瘤科药师评估,必要时改用止吐+减量或改静脉途径。

四、剂型细节决定补不补

1.  口崩片、咀嚼片、液体剂:吸收快,10分钟后已大量溶解,一般不再补。

2.  微丸胶囊:打开后可见彩色微丸,若≥15分钟呕吐且微丸完整,可酌情补半量;若微丸已破裂或药粉呈糊状,禁止补服。

3.  栓剂:直肠给药不受胃排空影响,若给药后立刻排出,可重新塞一枚;若30分钟后排出,不再补。

五、个体因素再校正

1.  胃排空延迟:术后肠麻痹、糖尿病胃轻瘫、剧烈疼痛或阿片类用药者,胃排空时间可延长至2小时,应把“30分钟”适当后移。

2.  儿童:体重低、代谢快,若≤15分钟大量吐药,可按原剂量补;15~30分钟间建议半量;≥30分钟或无法判断时,优先咨询儿科药师。

3.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慢,宁可少补勿多补。

4.  孕妇:妊娠剧吐时药物吸收变异大,任何补服决定需产科与药师共同评估。

六、补服操作流程

1.  先记录:写下药名、剂量、呕吐精确时间、呕吐物是否含完整药片。拍照留存有助医生判断。

2.  再评估:对照上述时间窗与药物类型,初步判断补服必要性。

3.  再联系:不确定时,立即拨打医院药师热线或互联网医院图文问诊,提供记录信息。

4.  再给药:若确认需要补服,按原剂量一次补足,切勿“拆东墙补西墙”地把下次剂量提前。

5.  最后观察:补服后30分钟仍剧烈呕吐,或出现嗜睡、皮疹、心悸等,应立即就医。

七、减少呕吐的实用技巧

1.  服药姿势:保持坐位或半卧位,服药后维持上身直立30分钟,减少胃食管反流。

2.  服药时机:刺激性药物随餐或餐后服用;需空腹的药物至少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

3.  分次给药:单次大剂量可分2~3次吞服,但须医生同意。

4.  止吐预防:化疗、阿奇霉素等可提前口服或静脉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儿童发热可先行退热再喂抗生素。

5.  剂型升级:反复呕吐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口崩片、舌下片、栓剂、透皮贴或静脉注射。

八、一句话总结

    服药后呕吐,不能一概而论“吐了就补”或“绝对不补”。牢记“15-30-60”时间标尺,看清剂型工艺,核对药物风险等级,结合个体胃排空与代谢特点,再与医生或药师二次确认,才能把“补服”变成安全有效的精准操作。

(白晓静 台前县新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