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咳嗽、腹泻……这些常见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的“偷袭”。感染性疾病作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每年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如何快速揪出致病“元凶”?医学检验通过血液、尿液、影像学等多维度检测,构建起精准诊断的“天罗地网”。本文将带您揭秘感染性疾病筛查的核心方法,助您读懂检验报告背后的健康密码。
一、血液检测:感染的“第一道警报”
血液是病原体入侵的“主战场”,通过分析血液成分变化,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与严重程度。
1、血常规:感染的“风向标”
白细胞计数是关键指标: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如肺炎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则淋巴细胞增多(如流感病毒)。例如,一位发热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2×10⁹/L(正常4-10×10⁹/L)、中性粒细胞85%,提示细菌感染可能,需进一步排查肺炎或尿路感染。
2、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炎症的“放大镜”
CRP在感染后6小时迅速升高,细菌感染时可达正常值100倍以上;PCT对严重细菌感染更敏感,如脓毒症患者PCT常>2ng/mL。2024年《临床感染病杂志》研究显示,联合CRP与PCT检测可将细菌感染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
3、血培养:捕捉“逃逸”的病原体
将血液接种于培养基,观察细菌或真菌生长。这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但需注意:
采血时机:寒战或发热初期采集,提高阳性率;
采血量:成人每瓶8-10ml,儿童1-3ml;
培养周期:细菌需2-5天,真菌需1-4周。
二、尿液检测:泌尿系统的“隐形哨兵”
尿液是病原体排出的“通道”,通过尿常规与尿培养可定位泌尿系统感染。
1.尿常规:快速筛查感染
观察尿液颜色、透明度及化学成分:
白细胞酯酶阳性:提示尿路感染;
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杆菌感染;
红细胞增多:需排除肾结石或结核。
例如,一位尿频患者尿常规显示白细胞+++、亚硝酸盐+,结合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膀胱炎。
2.尿培养:明确致病菌与药敏
将尿液接种于培养基,鉴定细菌种类并测试抗生素敏感性。2025年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尿培养阳性率在女性尿路感染中达65%,常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70%)、克雷伯菌(15%)。药敏结果可指导精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
三、影像学检查:定位感染的“导航仪”
影像学技术可直观显示感染部位及并发症,尤其对深部组织感染至关重要。
1、胸部X线/CT:肺炎的“透视眼”
肺炎链球菌感染常表现为肺叶实变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见空洞性病变;新冠病毒肺炎则呈现磨玻璃样改变。2023年《放射学实践》研究指出,高分辨率CT对早期肺炎的诊断敏感度达98%,远高于胸片(76%)。
2、腹部超声:探查腹腔“隐患”
可发现肝脓肿、胆囊炎或阑尾周围脓肿。例如,一位腹痛患者超声显示胆囊增大、壁增厚,结合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可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3、磁共振成像(MRI):脑部感染的“显微镜”
对脑膜炎、脑脓肿的分辨率优于CT。2024年病例报告显示,MRI可清晰显示隐球菌脑膜炎的脑膜强化及胶冻样病灶,指导临床穿刺引流。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精准打击的“基因武器”
分子技术通过扩增病原体核酸,实现快速、高灵敏度诊断,尤其适用于病毒或难以培养的病原体。
1、聚合酶链反应(PCR):病毒检测的“利器”
可检测新冠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例如,HPV PCR分型检测可识别高危型(如16、18型),预警宫颈癌风险。
2、宏基因组测序(mNGS):疑难感染的“破案专家”
直接分析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DNA/RNA,无需预先假设病原体。202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mNGS成功诊断一例罕见莱姆病合并巴尔通体感染,传统培养法均阴性。
五、免疫学检测:追踪病原体的“抗体地图”
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确认感染阶段与免疫状态。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IV/梅毒的“筛查网”
HIV抗体检测窗口期为3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特异性达99%。例如,一位高危行为后6周患者HIV ELISA阳性,需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确认。
2、乙肝五项: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可判断乙肝感染状态:
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现症感染;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免疫保护;
e抗原(HBeAg)阳性:病毒复制活跃。
202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HBsAg阳性患者需每6个月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
六、特殊检测:针对“狡猾”病原体的专项打击
1、痰培养:结核病的“火眼金睛”
结核分枝杆菌需特殊培养基,生长缓慢(2-8周)。2025年WHO报告显示,全球结核病耐药率达18%,痰培养药敏试验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2、脑脊液检测:脑膜炎的“终极诊断”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分析细胞计数、蛋白、糖含量及病原体。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1000×10⁶/L,糖<2.2mmol/L,结合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七、结语:检验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侦探式”过程,需结合病史、症状与检验结果综合判断。例如,一位发热患者若同时出现CRP升高、尿白细胞阳性、胸部CT浸润影,可高度怀疑肺炎合并尿路感染。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多组学检测(如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正逐步应用于感染诊断,未来将实现从“经验治疗”到“靶向治疗”的跨越。
健康提示:若出现持续发热、不明原因疼痛或器官功能异常,请及时就医并完善感染相关检查。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是战胜感染性疾病的“制胜法宝”。
(王雪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