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益生菌能长期吃吗?肠道菌群平衡有讲究

2025-06-14 19: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益生菌”三个字,如今几乎成了健康生活的代名词:酸奶广告里强调活性菌数,电商页面把“千亿级CFU”标成卖点,很多家长更是把益生菌当作“肠道万金油”,从婴儿肠绞痛到老人便秘,一天一包从不间断。然而,益生菌真的适合长期服用吗?答案并不简单——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神药,关键在于“菌株、剂量、周期、个体差异”四把尺。

一、益生菌的底层逻辑:外源菌只是“临时工”

    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足够数量的、可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微生物”。它们进入肠道后,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发挥作用:

1.  占位效应:黏附肠上皮,抢占致病菌的“座位”;

2.  代谢效应:分泌短链脂肪酸、抑菌肽,调节pH;

3.  免疫效应: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增强免疫耐受。

    但外源菌在肠道定植时间有限,多数菌株停服7~30天后便“踪迹难寻”。这意味着,益生菌更像一支临时增援部队,而非永久居民。

二、长期补充的三类风险

1.  菌群惰性

    健康人肠道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连续外源补充可能抑制原生菌群的繁殖,出现“用则灵、停则乱”的依赖现象。

2.  微生态失衡

    单株或少数株长期高剂量使用,可能挤占其他有益菌生态位,降低多样性,甚至诱发腹胀、产气过多。

3.  潜在感染与耐药

    免疫缺陷、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菌株可能移位入血;部分商业菌株携带可转移耐药基因,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三、不同人群的“服用周期”建议

1.  健康成人

    目的仅为日常保健:无需长期补充。可通过酸奶、泡菜、康普茶等发酵食品获得低剂量、多菌株的天然来源;若使用制剂,建议每年不超过2~3个周期,每个周期4~6周。

2.  急性病症辅助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急性胃肠炎:从起病开始连续服用至停药后1周即可,一般2~4周。

3.  慢性肠道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需医生评估后选择特定菌株,如鼠李糖乳杆菌GG、植物乳杆菌299v,疗程可达3~6个月,并每8~12周评估一次疗效与安全性。

4.  婴幼儿

    早产儿、低体重儿避免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健康足月儿如出现肠绞痛、湿疹,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2~4周)使用乳双歧杆菌HN019或鼠李糖乳杆菌GG。

5.  老年人

    合并便秘、营养不良者,可阶段性补充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每3个月后停用1月,观察肠道功能变化。

四、如何科学挑选与服用

1.  看菌株而非菌种

    “双歧杆菌”只是大类,具体到“长双歧杆菌BB536”或“婴儿双歧杆菌35624”才有临床证据。包装应标示菌株号。

2.  看活菌数而非“越多越好”

    轻症保健10^8~10^9 CFU/日即可;疾病辅助常用10^10~10^11 CFU/日。超过10^12 CFU/日并无额外获益,反增风险。

3.  看配伍

    多菌株是否经过协同试验?益生元(低聚果糖、菊粉)可提高定植率,但也可能增加胀气,敏感人群需从低剂量开始。

4.  看保存

    需要冷藏的粉剂或胶囊,若运输链条断冷,活菌数会大打折扣;室温稳定型则需关注包装密封性。

5.  动态监测

    有条件的家庭可每6~12个月做一次16S rRNA肠道菌群测序,评估多样性、优势菌比例,再决定是否继续或更换菌株。

五、停用指征与替代策略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停用并就医:

• 持续腹泻、皮疹、关节痛;

• 高热合并血便;

•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出现菌血症迹象。

替代策略:

• 增加膳食纤维至每日25~30 g,为原生菌群提供底物;

• 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加工食品,提升肠道自我恢复能力;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

六、一句话总结

    益生菌不是终身伴侣,而是按需请来的“援军”。健康人群无需长期依赖,疾病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阶段性、菌株精准化使用。与其盲目追求“百亿活菌”,不如先让餐桌拥有足够的膳食纤维、发酵食品和规律生活节奏,这才是肠道菌群长治久安的根本。

(白晓静 台前县新区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