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是龋齿?小朋友们该如何预防龋齿呢?

2024-04-17 16: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孩子纯真无邪的童年时光里,每一个灿烂的笑容都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治愈。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露出或洁白整齐、或带着小豁口的乳牙,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快乐与无忧。然而,不知何时起,一些小朋友的笑容里开始藏起了小秘密——牙齿上出现了小黑点,吃甜食时皱起小眉头,甚至在夜里被牙疼惊醒,哭着找爸爸妈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很可能就是龋齿在悄悄作祟。那么,究竟什么是龋齿?小朋友们又该如何预防它,守护住这份纯真的笑容呢?

一、龋齿:牙齿的“隐形敌人”

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一种由细菌主导的慢性牙齿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其本质是口腔中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以食物残渣中的糖分为“燃料”,代谢产生酸性物质,持续腐蚀牙釉质和牙本质,最终形成龋洞。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脱矿—软化—龋洞形成”三个阶段:初期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逐渐发展为黄褐色凹陷,最终形成可见的龋洞。

二、龋齿的“帮凶”:四大核心影响因素

1、细菌:产酸“主力军”

口腔中存在数百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能将蔗糖转化为乳酸,直接破坏牙釉质。研究表明,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数量越多,龋齿风险越高。

2、饮食:糖分是“催化剂”

高糖饮食(如糖果、蛋糕、含糖饮料)为细菌提供“能量”,而粘性食物(如软糖、果脯)易黏附在牙齿表面,延长细菌产酸时间。频繁进食(尤其是夜间含奶瓶入睡)会导致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加速龋坏。

3、宿主:牙齿与唾液的“防御战”

牙齿结构:乳牙牙釉质厚度仅为恒牙的1/2,且窝沟较深,食物残渣易滞留,增加龋齿风险。

唾液作用:唾液能中和酸性物质、冲洗牙面、促进牙釉质再矿化。若唾液分泌不足(如口干症)或成分异常,牙齿抗龋能力会显著下降。

4、时间:龋齿的“累积效应”

从细菌侵蚀到龋洞形成需数月甚至数年。早期龋齿(如白垩斑)可通过再矿化治疗逆转,但若忽视,龋坏会持续进展,最终导致牙齿丧失。

三、龋齿的“连锁反应”:从局部到全身的危害

1、局部危害

咀嚼功能受损:龋齿导致牙齿缺损,影响食物研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恒牙发育异常:乳牙龋坏若引发根尖周炎,可能波及恒牙胚,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如“特纳牙”)、排列不齐。

口腔感染扩散:龋齿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骨髓炎、间隙感染,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面部发育不对称:长期单侧咀嚼会导致面部肌肉发育不平衡,出现“大小脸”。

2、全身危害

生长发育迟缓:咀嚼疼痛可能导致孩子拒食、偏食,影响蛋白质、维生素摄入,进而延缓身高体重增长。

心理行为问题:前牙龋坏影响美观,可能导致孩子自卑、不愿微笑,甚至影响社交能力。

全身性疾病风险:龋齿细菌毒素可通过血流到达心脏、肾脏等器官,增加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风险。研究显示,重度龋齿儿童患风湿性心脏病的概率是健康儿童的2.3倍。

四、科学预防:构建儿童口腔的“防护盾”

1、口腔清洁:从第一颗牙开始

婴儿期:用干净纱布蘸温水轻擦牙龈和舌面,去除奶渍。

乳牙萌出后:选用硅胶指套牙刷或儿童软毛牙刷,每天早晚刷牙2次,每次2分钟。3岁以下儿童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3-6岁增至豌豆大小。

辅助工具:牙线棒可清洁牙缝,避免邻面龋;含氟漱口水(6岁以上使用)能增强牙釉质抗酸性。

2、饮食管理:控糖减黏,科学进食

减少高糖食物:限制糖果、蛋糕、含糖饮料摄入,避免“少食多餐”导致的持续产酸。

增加粗纤维食物:苹果、胡萝卜等食物在咀嚼时可摩擦牙面,减少菌斑堆积。

控制进食频率:睡前2小时不进食,夜间哺乳后需清洁口腔。

3、医疗干预:定期检查与专业防护

涂氟: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涂氟,氟化物可与牙釉质结合形成抗酸屏障,降低龋齿风险。

窝沟封闭:在磨牙萌出后(通常3-4岁、6-7岁、11-13岁)及时封闭窝沟,阻断细菌侵入途径。

定期检查:建议儿童从1岁起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龋齿可通过“非创伤性修复”(ART)技术用玻璃离子材料填补,无需麻醉且效果持久。

4、家庭与学校:共筑健康环境

家长示范:通过绘本、动画向孩子传递口腔健康知识,培养主动刷牙、定期检查的习惯。

学校教育:幼儿园和学校可开展口腔健康课程,教授正确刷牙方法,监督课间餐后漱口。

戒除不良习惯:避免咬笔头、咬嘴唇等行为,减少牙齿外伤风险。

每一颗健康的乳牙,都是孩子自信笑容的起点,更是恒牙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孩子的口腔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他们的童年远离蛀牙的困扰,绽放最灿烂的笑容!

(王巧玲 周口口腔医院 口腔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