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响“乳牙保卫战”,别让小蛀牙变“大麻烦”!

2024-11-04 17: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每一位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无尽的爱与期待,精心呵护着他们成长的每一步。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孩子的每一个小小进步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弦。然而,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身体成长的同时,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角落”——乳牙健康,正悄然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一、乳牙:儿童健康的“第一块基石”

1、咀嚼与营养吸收

乳牙的咀嚼功能直接影响食物消化效率。健康的乳牙能将食物充分磨碎,促进胃肠吸收,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若乳牙龋坏导致咀嚼困难,孩子可能因进食疼痛而抗拒进食,长期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2、恒牙萌出的“空间管理员”

乳牙为恒牙预留了萌出间隙,并通过咬合关系引导恒牙正确排列。若乳牙因龋齿早失,邻牙会向缺隙倾斜,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引发牙列拥挤、错颌畸形(如“地包天”“龅牙”)。研究表明,乳牙早失的儿童恒牙列不齐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3倍。

3、发音与语言发育

乳牙列的完整性对儿童发音清晰度至关重要。前牙区的乳牙缺失会导致“漏风”现象,影响“f”“s”“th”等辅音的发音,可能引发语言发育迟缓或社交障碍。

4、面部发育与心理健康

乳牙的健康直接关系颌面部骨骼的生长。咀嚼时产生的生理性刺激能促进颌骨发育,而乳牙龋坏导致的单侧咀嚼习惯,可能引发面部不对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此外,乳牙缺损或变色会让孩子因“丑牙”产生自卑心理,影响社交自信。

二、乳牙龋齿:四大诱因“合力作案”

1、乳牙的“先天弱点”

乳牙牙釉质厚度仅为恒牙的1/2,且矿化程度低、抗酸能力弱,更易被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此外,乳牙牙颈部缩窄、邻面接触点大,食物残渣易滞留,进一步增加了龋齿风险。

2、高糖饮食的“甜蜜陷阱”

儿童饮食中普遍存在高糖、高黏性食品,这些食物中的蔗糖被口腔细菌分解后产生乳酸,直接破坏牙釉质。更危险的是,夜间哺乳或含奶瓶入睡的习惯会让乳牙长时间浸泡在糖水中,引发“奶瓶龋”——这种广泛性龋坏可在数月内摧毁整排牙齿。

3、口腔清洁的“盲区”

儿童自主刷牙能力弱,且家长常忽视乳牙清洁的重要性。食物残渣在牙缝、窝沟中堆积,形成细菌滋生的“温床”。此外,唾液分泌量在睡眠时减少,自洁作用下降,夜间龋齿进展速度是白天的3倍。

4、时间与宿主的“协同效应”

龋齿的发生需满足“细菌+糖+宿主+时间”四联因素。儿童睡眠时间长、口腔pH值偏低,为细菌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若家长未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小龋洞可能在6个月内发展为深龋,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

三、科学预防: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护”

1、口腔清洁“从零开始”

婴儿期:用干净纱布蘸温水轻擦牙龈和舌面,去除奶渍。

乳牙萌出后:选用硅胶指套牙刷或儿童软毛牙刷,每天早晚刷牙2次,每次2分钟。3岁以下儿童可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3-6岁增至豌豆大小。

辅助工具:牙线棒可清洁牙缝,避免邻面龋;含氟漱口水能增强牙釉质抗酸性。

2、饮食管理“控糖减黏”

减少精制糖摄入,避免果汁、碳酸饮料,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

控制进食频率,避免“少食多餐”导致的持续产酸。

鼓励咀嚼粗纤维食物,通过机械摩擦清洁牙面,同时刺激唾液分泌以中和酸性物质。

3、氟化物与窝沟封闭的“双重防护”

涂氟: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涂氟,氟化物可与牙釉质结合形成抗酸屏障,降低龋齿风险。

窝沟封闭:在磨牙萌出后及时封闭窝沟,阻断细菌侵入途径。

4、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儿童从1岁起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医生可通过龋齿风险评估、菌斑检测等手段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早期龋齿可通过“非创伤性修复”(ART)技术用玻璃离子材料填补,无需麻醉且效果持久。

四、及时治疗: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1、浅龋阶段:去腐充填

当龋洞仅限于牙釉质或牙本质浅层时,医生会去除腐质,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龋洞,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此阶段治疗简单、痛苦小,且费用低廉。

2、深龋阶段:间接盖髓术

若龋坏接近牙髓,需先放置氢氧化钙等护髓材料,促进牙髓修复,再行充填。此方法可避免牙髓感染,保留牙齿活力。

3、牙髓感染阶段:根管治疗

当龋齿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需进行乳牙根管治疗:去除感染牙髓、消毒根管、填充氢氧化钙糊剂,最后用预成冠修复牙体。尽管乳牙根管治疗与恒牙类似,但操作更精细,需由专业儿科牙医完成。

4、残根残冠阶段:拔除与间隙保持

若乳牙因严重龋坏无法保留,需及时拔除并佩戴间隙保持器,防止邻牙移位,为恒牙萌出预留空间。

今日对乳牙的每一份呵护,都将转化为孩子未来自信的笑容和健康的体魄。让我们携手打响“乳牙保卫战”,别让小蛀牙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大麻烦”!

(王巧玲 周口口腔医院 口腔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