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蛀牙,很多人会觉得“只是牙齿上长了个小黑点,不疼不痒不用管”。可口腔科医生每年都会遇到不少患者,因为忽视这颗“小黑点”,最后疼到夜不能寐,甚至要根管治疗、拔牙镶牙。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龋齿患病率超过90%,儿童乳牙龋齿率更是高达70%以上,很多人都是从“不管小蛀牙”开始,一步步拖成了口腔大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说清楚:蛀牙不是“小毛病”,以及能防住它的3个关键习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越早养成越好。
先搞懂一个问题:蛀牙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以为是“吃糖太多”,其实没这么简单。我们的口腔里住着上百亿个细菌,其中有个“元凶”叫变形链球菌,它会把我们吃的糖转化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就像“小凿子”,会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这层组织是牙齿最外层的保护壳,也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可一旦被酸腐蚀出缺口,就再也没法自己修复。
一开始,缺口只在牙釉质表面,形成浅浅的“浅龋”,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黑点”或“小白斑”,这时候基本没感觉;如果不管它,细菌会继续往牙齿深处钻,破坏牙本质,这时候吃冷热酸甜的食物会觉得酸痛,变成“中龋”;再拖下去,细菌就会攻破牙髓腔,感染里面的神经和血管,引发牙髓炎,这时候会疼得坐立难安,尤其是晚上,甚至会从牙疼发展成牙龈肿、脸肿,严重时还会引发颌骨炎症——到这一步,就不是“补个牙”能解决的了,可能要做根管治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杀神经”,不仅花钱多、耗时间,牙齿也会变得脆弱易断,最后可能还要做牙冠保护,甚至拔牙后镶牙、种牙,既遭罪又费钱。
更要注意的是,蛀牙还会“传染”。如果家里有孩子,大人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喂饭、用嘴帮孩子吹凉食物,口腔里的致龋细菌就会传给孩子,让孩子小小年纪就长蛀牙。所以防蛀牙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全家都要重视的事,而核心就是养成3个护牙习惯。
第一个习惯:正确刷牙,每天2次,每次3分钟,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人刷牙要么“随便蹭两下”,要么“只刷外面不刷里面”,这样等于没刷。口腔科医生公认的“巴氏刷牙法”,是最能清除牙菌斑的方法,步骤很简单,大人孩子都能学会:
1.拿牙刷时,刷毛和牙齿呈45度角,轻轻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的地方,这里是细菌最容易藏的地方;
2.用轻柔的力度,小幅度来回刷,每次刷2-3颗牙,刷完一组再换下一组,不要用力“拉锯式”刷,不然会把牙龈刷出血,还会磨损牙釉质;
3.牙齿的内侧、咀嚼面也要刷到,内侧可以把牙刷竖起来,用刷毛尖端轻轻刷;咀嚼面要来回刷,把食物残渣清理干净;
4.刷完牙齿后,别忘了刷舌头,舌头上也藏着很多细菌,不刷会有口臭,还会让细菌再次回到牙齿上。
另外,牙刷的选择也有讲究。成人选软毛或中软毛牙刷,孩子选儿童专用软毛牙刷,刷头大小要合适,能灵活刷到最后一颗磨牙。牙刷用久了会滋生细菌,建议每3个月换一次,刷完牙后把牙刷头朝上放,让它自然晾干。
可能有人会问:“我每天都认真刷牙,怎么还长蛀牙?”别急,还有个“盲区”要注意——牙缝。牙刷的刷毛再细,也刷不到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这些“漏网之鱼”时间长了会形成牙菌斑,慢慢腐蚀牙缝里的牙齿,形成“邻面龋”,也就是牙缝里的蛀牙,这种蛀牙平时看不到,等疼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所以除了刷牙,还要用牙线。很多人觉得用牙线麻烦,其实熟练后1分钟就能搞定。用牙线时,取一段20厘米左右的牙线,绕在左右手的中指上,留出中间5厘米左右,轻轻塞进牙缝里,像“拉锯”一样慢慢上下移动,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带出来,每个牙缝都要清理到,每天晚上刷完牙后用一次就行。孩子如果自己不会用,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牙线棒,家长帮忙清理,从孩子长出第一颗相邻的牙齿开始,就要用牙线了。
第二个习惯:控制“糖摄入”,不是“不吃糖”,而是“会吃糖”。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长蛀牙,就完全不让孩子吃糖,其实没必要,关键是控制吃糖的“时间”和“方式”。
首先,别让糖“长时间停留在嘴里”。比如很多人喜欢把糖果含在嘴里慢慢吃,或者经常喝含糖饮料、吃蛋糕、饼干,这些食物里的糖会让口腔里的细菌持续产生酸性物质,相当于让牙齿长时间“泡在酸里”,腐蚀速度会更快。所以建议大家:吃糖的时候集中吃,比如饭后吃一小块,不要分多次吃,也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喝含糖饮料时用吸管,让饮料直接进入喉咙,减少和牙齿的接触,喝完后用清水漱口(不要马上刷牙,因为酸性物质会让牙釉质变软,马上刷牙会磨损牙釉质,最好等半小时后再刷)。
其次,选“对牙齿友好”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苹果、梨、芹菜、胡萝卜等,这些食物在咀嚼时能摩擦牙齿表面,帮助清理牙菌斑;还可以多吃富含钙和磷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这些营养能帮助牙齿增强抗腐蚀能力。
另外,还有个“隐形糖”要注意,比如面包、馒头、粥等主食,虽然吃起来不甜,但它们含有碳水化合物,在口腔里会被细菌分解成糖,所以吃完这些食物后,也要漱口或刷牙,不要以为“不甜就没事”。
第三个习惯:定期看牙医,早发现早治疗,花小钱省大钱。
很多人看牙医的原因,都是“牙疼得受不了了”,可这时候往往已经到了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阶段,治疗起来又麻烦又贵。其实如果能定期看牙医,很多蛀牙在“浅龋”阶段就能被发现,这时候只要用补牙材料把缺口补上,几分钟就能搞定,不仅不疼,花钱也少,还能避免后续的大问题。
建议大家:成年人每年看一次牙医,做一次口腔检查,必要时做一次洗牙(洗牙能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牙结石是细菌的“窝点”,会刺激牙龈,引发牙周病,还会让蛀牙更容易发生);儿童从长出第一颗牙齿开始,就要定期看牙医,一般每3-6个月看一次,医生会检查孩子的牙齿情况,还会给孩子做涂氟治疗——涂氟是把一种含氟的保护剂涂在牙齿表面,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牙齿的抗腐蚀能力,预防蛀牙,而且操作简单,孩子基本没感觉,是儿童防蛀牙的有效方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每天都刷牙、用牙线,还需要洗牙吗?”其实需要,因为即使我们再认真刷牙,也会有一些牙菌斑藏在牙齿和牙龈交界的地方,时间长了会钙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用牙刷和牙线都刷不掉,只能通过洗牙清除。如果不洗牙,牙结石会慢慢刺激牙龈,让牙龈发炎、出血,时间长了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最后牙齿会松动、脱落,这就是牙周病,而牙周病和蛀牙一样,早期没什么感觉,等有症状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定期洗牙和检查,是保护口腔健康的重要环节。
最后想和大家说:蛀牙不是“小毛病”,它是一种会逐渐发展的疾病,从“小黑点”到“疼到哭”,只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而预防蛀牙的关键,就在于养成正确的护牙习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别等到牙疼了才想起护牙,从现在开始,每天认真刷牙、用牙线,控制糖摄入,定期看牙医,就能让牙齿远离蛀牙,避免把“小麻烦”拖成“大问题”。毕竟,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不仅能让我们好好吃饭、享受美食,还能让我们自信微笑,这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曹贞贞 滑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