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关键:心律控制与情绪管理

2025-02-19 20: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的庞大谱系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众多人的健康。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已超千万,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显著攀升。别小看房颤,它不仅带来心悸、胸闷等不适,更会使中风风险骤增5倍。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日常护理中牢牢把握心律控制与情绪管理两大关键,是平稳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的“金钥匙”。

一、心律控制:稳定心脏的跳动节奏

(一)药物治疗:开启心律管理的“钥匙”

药物是房颤心律控制的主力军,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抗心律失常药,像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它们的任务是让紊乱的心律重回正轨。胺碘酮适用范围广,不过长期服用得留意甲状腺功能和肺毒性;普罗帕酮常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时就得慎用。另一类是抗凝药,华法林历史悠久,能有效预防血栓,可它“个性”复杂,服药期间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饮食也得格外小心,菠菜、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干扰药效。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则方便许多,不用频繁验血,受食物影响小,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心律“失控”。

(二)定期监测:捕捉心律异常的“雷达”

居家配备一台电子血压计和心率手环很有必要,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心率并记录,若心率忽快忽慢、差值超20次/分钟,或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可能是房颤发作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医院的定期复查也不可或缺,通常每3-6个月一次,除了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脏电活动,揪出短暂发作的房颤;心脏超声则能查看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三)生活作息:呵护心脏节律的“护盾”

规律作息对房颤患者至关重要。熬夜会让身体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促使房颤发作。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晚上尽量11点前入睡,中午可小憩30分钟左右。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疲惫都会给心脏施压。工作或做家务时,记得适时休息,连续工作1-2小时就放松10-15分钟。运动也得适度,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这类有氧运动很合适,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60分钟,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让心脏负担过重。运动时若感觉不适,应立刻停下。

二、情绪管理:为心脏健康注入“稳定剂”

(一)认识情绪与房颤的关联:解开二者的“羁绊”

情绪与房颤犹如一对紧密相连的“伙伴”,相互影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促使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房电活动变得不稳定,大大增加房颤发作的几率。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房颤患者,病情控制难度更高,复发风险是心态平和者的2-3倍。

(二)识别情绪问题:揪出影响健康的“情绪隐患”

患者和家属要学会识别情绪问题。如果患者频繁出现烦躁不安、坐立难安、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等情况,可能已陷入不良情绪的泥沼。有时,患者自己未必能察觉情绪变化,家属的细心观察就尤为重要。比如,原本开朗爱聊天的老人变得沉默寡言、容易发脾气,就要警惕是否存在情绪困扰。

(三)应对策略:为情绪按下“舒缓键”

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是调节情绪的好帮手。每天花15-20分钟做深呼吸练习,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吸气让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10-15次,能有效缓解紧张焦虑。冥想时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深度放松。家属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理解和鼓励。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养花、养鱼等,转移注意力,沉浸在喜欢的活动中,不良情绪自然会消散。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改善情绪状态。

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之路,虽有挑战,但只要紧握心律控制与情绪管理这两大关键,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就能与房颤“和平共处”,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孟犁南 南阳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衰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