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又发炎了,疼得连饭都吃不下!”“同事拔了智齿脸肿成包子,我这颗不疼的智齿到底要不要拔?”在口腔科门诊,关于智齿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的人会长智齿,但其中只有少数人的智齿能正常生长,大多数人的智齿要么反复发炎,要么悄悄“搞破坏”,甚至引发邻牙蛀牙、牙龈萎缩等问题。
很多人对智齿又怕又纠结:拔了怕疼怕麻烦,不拔又怕出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智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反复发炎?以及医生真正建议拔牙的4种情况,帮你避开“盲目拔”和“坚决不拔”的坑。
首先得搞懂:智齿到底是什么?其实,智齿就是我们口腔里最后一颗萌出的磨牙,一般在17-26岁左右长出,上下左右各一颗,总共4颗(也有人只长1-3颗,甚至一颗不长,都是正常情况)。从进化角度看,智齿是人类祖先咀嚼粗糙食物的“帮手”,但随着人类饮食越来越精细,颌骨慢慢变小,口腔里已经没有足够空间容纳智齿了——这也是大部分人智齿“长不好”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智齿一发炎就疼得厉害?很多人把智齿发炎叫“智齿冠周炎”,简单说就是智齿周围的牙龈发炎了。因为智齿长得位置靠后,或者长得歪歪扭扭(比如只露出一半、倾斜着长),牙龈就会包裹住智齿的一部分,形成一个“盲袋”。这个盲袋特别容易藏食物残渣和细菌,平时刷牙刷不到,吃饭也冲不出来,时间一长,细菌就会大量繁殖。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比如熬夜、感冒、吃辣太多),细菌就会“趁机作乱”,引发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还会流脓,甚至导致脸肿、张口困难,连喝水都疼。
更麻烦的是,智齿发炎很容易“反复发作”——这次消炎了,下次熬夜或吃辣后可能又犯,而且每次发炎都可能比上次更严重,甚至引发颌骨炎症、淋巴结肿大,影响正常生活。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智齿都要拔,医生判断拔不拔,主要看智齿的“状态”和“潜在风险”。
第一种情况:反复发炎的智齿,建议拔
这是最常见的拔牙原因。如果你的智齿已经发炎过2次以上,比如每年都会疼1-2次,或者半年内连续发炎,就别犹豫了——这类智齿的“盲袋”已经形成,食物残渣和细菌会持续堆积,只要诱因出现,就会再次发炎。而且每次发炎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反复刺激还可能导致牙龈增生、纤维化,甚至影响邻牙健康。
比如25岁的小李,智齿每年都会发炎2-3次,每次都要吃消炎药、挂水才能好,医生建议他拔牙,他总觉得“消炎了就没事”。直到去年冬天,智齿发炎引发了颌骨脓肿,不仅脸肿得像“包子”,还发烧到39℃,最后不仅拔了智齿,还做了脓肿引流,遭了不少罪。其实,反复发炎的智齿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早拔早省心,避免后续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长得“歪”的智齿,建议拔
很多人的智齿不是“正着长”,而是歪着、倾斜着,甚至横着长(医学上叫“水平阻生”),这类智齿一定要拔。因为它们不仅自己长不出来,还会“欺负”邻牙:
-比如倾斜着长的智齿,会一直顶在前面的第二磨牙上,时间长了会把第二磨牙顶出龋洞(因为两颗牙之间的缝隙藏不住食物,刷牙也刷不到),甚至导致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牙周组织破坏;
-横着长的智齿更危险,会像“钉子”一样扎进颌骨里,不仅会反复发炎,还可能压迫邻牙牙根,导致邻牙松动,严重时需要连邻牙一起拔——要知道,第二磨牙对咀嚼功能很重要,一旦受损,修复起来又麻烦又贵。
很多人觉得“我的智齿没疼过,不用拔”,但长得歪的智齿,即使暂时不疼,也在悄悄“搞破坏”。比如30岁的张女士,体检时发现左下智齿横着长,虽然没疼过,但已经把前面的第二磨牙顶出了一个小龋洞。医生建议她尽快拔牙,同时补第二磨牙——如果再拖半年,第二磨牙的龋洞可能会深入牙髓,需要做根管治疗,花钱更多,也更遭罪。
第三种情况:没有对颌牙的智齿,建议拔
什么是“对颌牙”?就是上面长了智齿,下面却没有对应的智齿,或者下面的智齿拔了,上面的还在——这类没有“对手”的智齿,会慢慢“变长”。因为牙齿有“代偿性萌出”的特点,没有对颌牙的阻力,智齿会一直往上长,直到碰到下面的牙龈或咬合时咬到牙龈。
比如上面的智齿越长越长,吃饭时会咬到下面的牙龈,导致牙龈溃疡、疼痛,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正常咬合,甚至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比如张嘴时关节响、下巴疼)。而且这类智齿位置靠后,刷牙困难,本身也容易长蛀牙。所以即使它没发炎、没长歪,只要没有对颌牙,医生一般也建议拔。
第四种情况:可能引发其他口腔问题的智齿,建议拔
有些智齿虽然暂时没出现明显症状,但已经有“潜在风险”,比如:
-智齿周围的牙龈反复出血、肿胀,即使没到“发炎”的程度,也说明牙龈长期受刺激,可能发展成牙周炎;
-智齿本身已经有龋洞(因为位置靠后,刷牙不到),或者已经出现牙髓炎症状(比如冷热刺激疼、夜间疼);
-智齿周围形成了囊肿或肿瘤(虽然少见,但确实存在,尤其是长期阻生的智齿);
-对于备孕的女性,医生一般也建议提前检查智齿——如果智齿有问题,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智齿发炎,而孕期用药和治疗都有很多限制,容易影响母婴健康。
比如准备备孕的王女士,检查时发现右下智齿有个小龋洞,虽然不疼,但医生建议她孕前拔掉。因为孕期唾液分泌增多,口腔环境改变,蛀牙可能会快速发展,万一孕期发炎,治疗起来很麻烦。王女士听从建议拔了智齿,整个孕期都没出现口腔问题,也更安心。
说完了建议拔牙的情况,很多人会问:“那什么样的智齿不用拔?”其实只有少数情况,医生会建议保留智齿:
-智齿位置和方向都正常,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而且有对应的对颌牙;
-智齿周围的牙龈没有炎症,能有效清洁(刷牙能刷到,不会藏食物残渣);
-智齿没有对邻牙造成压迫、龋坏等影响;
-有些人因为缺牙(比如前面的磨牙坏了需要拔),医生会评估后,建议保留智齿,后续通过正畸或修复手段,让智齿代替缺牙行使功能(这种情况需要专业评估)。
最后要提醒大家:拔智齿是口腔外科常见的小手术,但一定要选正规医院的口腔科或口腔专科医院,不要去无资质的小诊所。拔牙前医生会拍口腔CT,评估智齿的位置、牙根情况,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拔牙后要遵医嘱护理,比如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不吃过硬过热的食物、不剧烈运动,避免伤口出血或感染。
总之,对待智齿别“一刀切”——既不要因为怕疼而拒绝拔需要拔的智齿,也不要盲目跟风拔健康的智齿。如果你的智齿有问题,或者不确定要不要拔,最好的办法是找口腔科医生做个检查,让专业人士帮你判断,这样才能既保护口腔健康,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曹贞贞 滑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