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智齿一定要拔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2024-05-09 16: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智齿是人类口腔中最后萌出的恒牙,通常出现在青春期晚期到二十多岁。因为萌出时间晚、位置靠后,智齿常被称为“问题牙”。很多人对智齿的态度是“该拔就拔”或“没事就不理”。但智齿到底要不要拔,其实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本文将从智齿的功能与特点、常见问题表现、是否需要拔除、以及如何保养监测四个方面,带大家全面了解智齿,科学看待拔牙问题。

一、智齿的功能与特点

智齿,又称第三磨牙,是人类口腔中的最后一对磨牙,通常位于牙列的最末端。人类早期祖先的饮食结构较为粗糙,咀嚼需求大,智齿发挥了重要的咀嚼作用。但随着进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人的颌骨逐渐变小,智齿的生长空间受限,常出现萌出不全、阻生甚至埋伏等现象。

从功能角度看,正常萌出的智齿可以像其他磨牙一样参与食物的咀嚼,有助于维持牙列的完整性和咀嚼效率。但由于其位置偏后,清洁难度较大,易积累食物残渣和细菌,导致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此外,智齿的萌出往往伴随不适甚至疼痛,这些特点使得智齿成为口腔健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智齿本身并非多余牙齿,而是人类口腔结构的一部分,但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及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二、智齿问题的常见表现

虽然有些智齿能够正常萌出并发挥咀嚼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颌骨空间不足或萌出方向异常,智齿容易出现问题。常见的有阻生智齿,即智齿不能正常竖直长出,往往斜着长或只部分露出牙龈,容易导致冠周炎,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影响张口和进食;此外,智齿因清洁困难,常发生龋齿,且可能波及邻近的第二磨牙。

智齿还可能对邻牙产生压迫,引发牙齿松动、牙根吸收或牙列紊乱,导致牙齿拥挤。其他问题还包括口腔溃疡、口臭、咀嚼障碍,严重时甚至形成囊肿或引发牙槽骨感染。这些问题不仅损害口腔健康,也可能影响全身状况,因此智齿问题不容忽视。

三、拔除智齿的必要性与时机

关于智齿是否一定要拔,医生们的观点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是否拔除应基于智齿的具对于没有症状、位置正常且易于清洁的智齿,医生一般建议保留,并定期随访观察。因为拔除智齿属于外科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且恢复期较长,不应一概而论。

但在以下情况下通常建议拔除:智齿阻生并反复发炎,影响生活质量;智齿导致邻牙龋坏或牙齿拥挤;位置异常、难以清洁、易患龋齿或牙周病;或出现囊肿等病变。对于18-25岁的年轻人,恢复较快,是拔牙的理想时机。而年长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患者,则需由医生综合评估后慎重决定。

四、智齿的保养和监测

无论是否拔除智齿,正确的保养和定期监测都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关键。

首先是日常口腔清洁。由于智齿位置靠后,刷牙时应特别注意,使用牙刷的后方刷头和牙线、间隙刷等辅助工具,减少食物残渣和菌斑积累,防止龋齿和牙龈炎。

其次是定期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医生会通过临床检查和拍摄牙片,评估智齿的萌出情况和周围组织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如果智齿尚未萌出或萌出不完全,建议定期拍摄X光片,观察智齿位置变化及对邻牙的影响,避免突然出现疼痛或感染。

当发现智齿出现疼痛、肿胀、口腔异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此外,合理饮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口腔健康,避免烟酒刺激,减少炎症发生。

总结来看,智齿的管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口腔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结语

智齿是否一定要拔,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智齿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医生的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盲目拔除智齿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痛苦,而忽视智齿问题又可能引发多种口腔疾病。

如果你有智齿方面的疑虑,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口腔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和科学判断。做好智齿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监测,才能真正做到“护牙有道,智齿无忧”。

(张思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