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夏热炎炎,中医教你降温小妙招

2025-07-04 14: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夏日骄阳似火,高温不仅让人烦躁不适,还可能引发中暑、乏力、食欲下降等 “苦夏” 症状。中医认为,夏季降温需顺应 “天人相应” 的规律,既要清热解暑,又要避免过度贪凉伤了阳气。下面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医降温智慧,帮你轻松应对酷暑。

一、先辨体质:降温不能 “一刀切”

中医讲究 “辨证施养”,不同体质的人耐热能力和降温需求大不相同,盲目 “贪凉” 可能适得其反:

热性体质:容易口干舌燥、怕热、易出汗、便秘,适合清热解暑的方法,如喝绿豆汤、吃西瓜;

寒性体质:平时手脚冰凉、怕冷、腹泻,夏季也不宜多吃冷饮,可选择温凉解暑的方式,如喝温菊花茶水、淡淡的二花茶等。

痰湿体质:身体沉重、易困倦、舌苔厚腻,降温同时需兼顾祛湿,可多吃冬瓜、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二、饮食降温:吃对食物,清热不伤人

中医认为 “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饮食需以 “清热利湿、健脾开胃” 为原则,避免寒凉伤脾。

1. 经典解暑饮品

绿豆汤:绿豆性凉,能清热解暑,但不宜煮太烂(绿豆皮清热力强),寒性体质者可加少量生姜中和;

酸梅汤:乌梅、山楂、陈皮煮制,酸甜可口,既能生津止渴,又能促进消化,适合夏季食欲不振者;

荷叶茶:干荷叶煮水,清热利湿,适合痰湿体质或肥胖人群,搭配少许冰糖口感更佳;

冬瓜皮水:冬瓜皮(不要扔!)煮水,利尿消肿,降温同时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2. 清热祛湿食物

“凉性” 蔬菜:苦瓜(苦味清热)、丝瓜(清热化痰)、黄瓜(补水降温)、芹菜(平肝清热),凉拌或快炒最佳,避免过度烹饪;

“利湿” 食材:薏米(炒后减轻寒性)、赤小豆、茯苓,可煮成粥或汤,缓解夏季身体沉重感;

少吃 “升火” 食物:羊肉、辣椒、荔枝等热性食物易加重体内燥热,夏季应减少食用。

3. 饮食禁忌

忌大量吃冰:冰饮、冰水果会刺激脾胃,导致腹痛、腹泻,中医认为 “寒邪直中脾胃” 会影响消化功能;

避免空腹吃凉:吃凉菜或喝冷饮前,先吃些温热食物(如粥、馒头),保护脾胃阳气。

三、穴位按摩:按对地方,清凉一夏天

中医认为,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体内阴阳,缓解暑热不适,随时随地都能做: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按压有酸胀感,每次按 1-2 分钟,可清热解表,缓解头痛、咽喉肿痛;

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掌心朝向自己时前臂内侧,按揉可缓解夏季心慌、胸闷、恶心;

足三里: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夏季贪凉易伤脾胃,按揉此穴能健脾和胃,增强抵抗力;

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 1 寸,用食指轻揉,可缓解夏日头晕、头胀。

四、生活习惯:顺应时节,少生病

中医强调 “夏季养阳”,降温需兼顾阳气保护,这些习惯要坚持:

午休 “养阴”:夏季白天长,中午 11 点 - 1 点是 “心经当令”,适当午休(20-30 分钟)可恢复体力,避免午后犯困乏力;

避免 “冷风吹”:空调温度别太低(建议 26℃以上),不要对着头部、颈部直吹,以免风寒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痛;

傍晚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运动,如散步、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可清热),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

温水洗澡:夏季出汗多,用 37℃左右温水洗澡,既能清洁皮肤,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比冷水澡更能降温解暑。

五、应对 “暑邪”:这些情况要警惕

夏季高温易引发 “暑病”,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处理:

轻度中暑(头晕、乏力、出汗多):立即到阴凉处,喝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软胶囊更易接受),按揉内关穴缓解不适;

暑湿感冒(发热、鼻塞、腹泻):可服用藿香正气散,饮食上喝些生姜葱白粥,散寒化湿;

小儿 “夏季热”(长期低热、口渴多尿):多喝绿豆汤、冬瓜汤,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降温,避免滥用退烧药。

中医降温的核心是 “天人合一”,既要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又要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不过度贪凉伤身。通过饮食、穴位、习惯的调整,既能清凉度夏,又能保护脾胃功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记住,真正的 “降温” 不是对抗自然,而是与时节和谐共处。

(李婷 睢阳区闫集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