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医里属 “眩晕”“头痛” 范畴,其核心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中医防治高血压注重整体调理,强调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辨证施治、生活调摄等手段,帮助稳定血压、减少并发症。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止 “血压高” 那么简单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脾、肾、心等脏腑关系密切,常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肝阳上亢:长期情绪紧张、易怒,导致肝气郁结、化火上冲,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烦躁失眠,是高血压常见类型。
痰湿内阻:饮食油腻、肥胖人群易出现,痰湿阻塞气机,表现为头晕沉重、身体困倦、舌苔厚腻。
肾精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肝肾不足、阴液亏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瘀血阻络:病程较久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血管,可能伴有头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
中医强调 “同病异治”,即使血压升高数值相同,不同体质的人调理方法也不同,需结合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用药。
二、辨证施治:中药调理的核心原则
中医治疗高血压以 “平肝潜阳、滋阴养肝、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为主要思路,常用方案如下:
1. 常见证型及用药
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缓解头晕头胀、烦躁失眠;
痰湿内阻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天麻、钩藤等),缓解头晕沉不适,身体困重等。
肾精不足型:选左归丸加减(山萸肉、地黄、枸杞等),补益肾精,改善耳鸣、腰酸等。
瘀血阻络型: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注意事项
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抓药;
久病高血压患者不能用中药完全替代降压药:血压明显升高(≥160/100mmHg)或伴有心脑肾并发症者,需中西药结合治疗;
定期监测血压:中药调理期间需观察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三、非药物调理:生活方式是基础
中医认为 “三分治,七分养”,生活方式调整对稳定血压至关重要:
1. 饮食调理:忌 “三高”,宜 “三低”
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如腌制品、油炸食品、甜食),中医认为过咸伤肾、过油生痰湿,都会加重高血压;
多吃平肝、滋阴、化痰的食物:如芹菜(平肝降压)、绿豆(清热)、山药(健脾)、黑木耳(活血)、梨(滋阴)等;
推荐药膳:芹菜炒香菇(芹菜 200g + 香菇 50g)、天麻炖鱼头(天麻 10g + 鱼头 1 个,适合肝阳上亢者)。
2. 情志调节:避免 “怒、忧、急”等情绪过激的行为
中医认为 “怒伤肝”,情绪激动会导致肝气上冲、血压骤升。家长可帮助孩子(或成人自我调节):
通过听音乐、散步、画画等方式缓解压力;
练习 “深呼吸法”: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次 5 分钟,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呼气 6 秒,调节心神。
3. 运动疗法:选对方式很重要
推荐温和运动: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等动作可调节气血)、太极拳、散步(每天 30 分钟,步速适中);
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4. 穴位按摩:日常保健小技巧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 1 寸,用食指轻揉,每次 1 分钟,缓解头晕;
风池穴:位于颈后两侧凹陷处,用拇指按揉,改善颈部僵硬、头痛;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 1/3 处,睡前用温水泡脚后按摩,滋补肾阴、稳定血压。
四、预防为先:高血压的 “未病先防”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 “胖人多痰湿”,需通过饮食、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避免熬夜:熬夜伤肝肾阴液,易导致肝阳上亢,建议每晚 最迟11 点前入睡;
定期测血压:40 岁以上人群、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建议每周测 1-2 次血压,早发现、早调理。
中医防治高血压注重 “整体调理” 和 “个性化方案”,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生活方式调整,都需长期坚持。对于轻度高血压或血压波动不大的患者,通过中医调理可能实现血压稳定;对于中重度高血压,需中西医结合,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稳定血压没有 “捷径”,科学防治才是关键。
(李婷 睢阳区闫集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