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结肠息肉筛查:给肠道健康上一把“保险锁”

2025-07-10 19: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体的细微变化,而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便悄然滋生。结肠息肉,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肠道小肿物,实则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结肠息肉筛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给肠道健康上一把牢靠的“保险锁”。

一、结肠息肉:肠道内的“不速之客”

结肠息肉,顾名思义,就是结肠黏膜上长出的赘生物。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如米粒般微小,有的却能长成几厘米大的肿块。这些息肉虽然大多数时候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部分息肉可能会逐渐长大,甚至发生恶变,转化为结肠癌。

结肠息肉的成因复杂多样,可能与遗传、年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肠道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的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都是结肠息肉的“催化剂”。此外,家族中有结肠息肉或大肠癌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也会相对较高。

二、结肠息肉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结肠息肉筛查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步骤。通过定期的筛查,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结肠息肉,并在其恶变之前将其切除,从而大大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1.筛查方法多样,选择适合自己的

结肠息肉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电子结肠镜、影像学检查、粪便潜血试验、基因检测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电子结肠镜:这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筛查方法。医生通过一根柔软的、带有摄像头的细管插入肛门,伸入结肠,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结肠内壁的情况,发现并评估息肉的大小、数量和形态。同时,电子结肠镜还可以进行活检,取出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包括CT结肠成像、磁共振成像等。这些检查方法无创或微创,可以显示结肠壁和息肉的形态,对于无法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粪便潜血试验:这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初筛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潜血,可以间接判断结肠内是否存在息肉或其他出血性病变。如果粪便潜血试验阳性,需要进一步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

•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结肠息肉疾病风险的人群来说,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和预测疾病风险。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结肠息肉患者,从而进行早期干预。

•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是确诊结肠息肉性质的关键步骤。通过电子结肠镜或其他方法取得的息肉组织,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息肉的类型(如腺瘤、炎症性息肉等),评估恶变风险,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筛查频率因人而异

结肠息肉的筛查频率应根据个人的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以及既往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开始进行结肠息肉筛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以根据医生建议每5-10年复查一次。对于有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或肠道炎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筛查频率可能需要更加频繁。

三、给肠道健康上一把“保险锁”

除了定期的结肠息肉筛查外,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给肠道健康上一把牢靠的“保险锁”。

1.健康饮食,远离高脂低纤

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停留时间。同时,要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这类食物可能会增加肠道负担。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以防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肥胖等问题,从而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2.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功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规律运动还能帮助维持正常的肠道蠕动节律,减少便秘等肠道问题的发生,从而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几率。

3.戒烟限酒,保护肠道黏膜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引发肠道炎症,进而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戒烟限酒是保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4.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肥胖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过重或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保持身体质量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18.5-23.9kg/m²),可以有效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5.定期体检,关注肠道健康

除了专门的结肠息肉筛查外,我们还应该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避免病情恶化。

四、结语

结肠息肉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实则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通过定期的筛查和日常的健康管理,我们可以给肠道健康上一把牢靠的“保险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爱肠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李辰 新乡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