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明确:胆固醇本身不是“坏蛋”
一提胆固醇,很多人就把它和“血管垃圾”画等号,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建筑材料”,细胞膜的弹性全靠它维持;身体合成雌激素、雄激素等性激素,以及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D,都离不开胆固醇的参与。
但胆固醇是脂溶性的,没法直接在血液里流动,必须搭乘“脂蛋白”这个“运输车”。就像货物需要装在不同的卡车里运输,胆固醇的“运输车”主要有两种: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搭上这两种“车”,性质和作用就彻底不同了——这就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由来。
二、“坏胆固醇”:爱把胆固醇往血管壁上“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运输车”有个致命缺点:稳定性差。它在血管里行驶时,容易因碰撞、摩擦导致“货物”(胆固醇)掉落。这些掉落的胆固醇会被血管壁内的“清道夫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但巨噬细胞“吃”太多胆固醇后会变成“泡沫细胞”,堆积在血管壁里,慢慢形成黄色的“粥样斑块”。
这些斑块一开始只是薄薄一层,像血管壁上的“脂肪垫”,但会逐年增厚。当斑块占据血管管腔的一半以上,血流就会变缓,引发相应器官缺血——心脏血管缺血会胸痛(心绞痛),脑部血管缺血会头晕、记忆力下降。更危险的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如果破裂,会像捅破了的脓包,释放出的物质会迅速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瞬间堵死血管,这就是心梗、脑梗的“元凶”。
所以,“坏胆固醇”的数值必须严格控制:普通人建议低于3.4mmol/L,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低于2.6mmol/L,已经得过心梗、脑梗的人则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三、“好胆固醇”:血管里的“清道夫”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运输车”是个“模范司机”,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运输新的胆固醇,而是回收“垃圾”。它会主动跑到血管壁上,把沉积的胆固醇“铲”下来,打包运回肝脏分解代谢,相当于给血管做“深度保洁”。
“好胆固醇”还能保护血管内皮,让血管壁保持光滑,减少“坏胆固醇”附着的机会。研究发现,HDL-C水平高的人,即使“坏胆固醇”略高,血管斑块的生长速度也会慢很多。一般来说,男性HDL-C低于1.0mmol/L、女性低于1.3mmol/L,就属于“清道夫”人手不足,需要警惕了。
四、“好坏”之间的平衡,决定血管健康
“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在血液里始终处于“拉锯战”状态:
1. 当“坏胆固醇”过多(超过3.4mmol/L),或“好胆固醇”不足(男性低于1.0mmol/L),“坏胆固醇”的沉积速度会超过“好胆固醇”的清理速度,斑块就会逐年扩大,像水管里的水垢越积越厚。
2. 当“坏胆固醇”被控制在低水平,“好胆固醇”充足,血管壁上的斑块会慢慢被“消化”,甚至停止生长。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既要求降低“坏胆固醇”,又希望“好胆固醇”能高一点。
五、哪些习惯会让“坏胆固醇”嚣张、“好胆固醇”消沉?
1.饮食太“油腻”
动物内脏(猪肝、猪脑)、红肉(牛肉、羊肉)、黄油、奶油蛋糕里的饱和脂肪酸,以及油炸食品(炸鸡、薯条)里的反式脂肪酸,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坏胆固醇”。比如每100克猪脑含胆固醇2571毫克,吃一次就可能让血液里的“坏胆固醇”飙升。
2.动得太少
久坐不动时,肌肉代谢减慢,会导致“好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就像“清道夫”每天只工作1小时,根本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有研究显示,长期久坐的人,HDL-C水平比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人低15%-20%。
3.抽烟喝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变得粗糙,就像把光滑的管道换成毛玻璃管,“坏胆固醇”更容易附着;酒精则会扰乱肝脏代谢,让“好胆固醇”的活性降低,回收胆固醇的效率大打折扣。
4.体重超标
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刺激肝脏合成“坏胆固醇”,同时抑制“好胆固醇”的生成。尤其是肚子大的“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对胆固醇代谢的干扰更严重。
六、帮“好胆固醇”、压“坏胆固醇”的实用招
1.吃对食物,给“好胆固醇”助力
-全谷物(燕麦、藜麦)和豆类(黄豆、黑豆)富含膳食纤维,能在肠道里“吸附”胆固醇,减少吸收;坚果(每天20克左右,约10颗杏仁)含植物固醇,能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相当于给“坏胆固醇”的吸收通道“设路障”。
-用橄榄油、茶籽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炒菜,替代猪油、黄油。这些油能提高“好胆固醇”的活性,让它回收胆固醇的效率提升20%以上。
-每周吃2次深海鱼(三文鱼、秋刀鱼),它们富含的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坏胆固醇”的氧化速度(氧化后的“坏胆固醇”更易沉积),还能抑制斑块炎症反应,减少破裂风险。
2.动起来,改善“胆固醇格局”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每周坚持5天,能让“好胆固醇”升高5%-10%,同时让“坏胆固醇”降低10%左右。运动时肌肉收缩会刺激“好胆固醇”的合成,就像给“清道夫”增加了清运车辆,效率自然提高。
3.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伤害
戒烟3个月后,血管内皮的损伤开始修复,“坏胆固醇”的附着能力下降;戒烟1年,“好胆固醇”水平可上升5%。饮酒则要严格控制,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一瓶),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滴酒不沾——酒精带来的所谓“活血”效果,远不及它对胆固醇代谢的破坏。
4.控制体重,别让代谢“乱套”
通过饮食和运动减重5%-10%,就能让“坏胆固醇”下降15%,“好胆固醇”上升8%。重点是减少精制糖(奶茶、甜点)和高油食物,这些食物最容易转化成内脏脂肪,扰乱胆固醇代谢。
七、体检时,这两个指标一定要看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是心脑血管病的“预警信号”,数值越高,风险越大。别只看“参考范围”,要根据自身情况看“目标值”(比如有冠心病的人,目标值比参考范围低很多)。
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是“保护信号”,数值太低(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即使总胆固醇正常,也属于“血脂异常”,需要通过运动、饮食调整改善。
很多人只看“总胆固醇”,其实总胆固醇正常但“坏高好低”的情况更危险,这就像仓库里垃圾没清理,只看总量够不够,却不管垃圾是否在腐烂。
总结:管好“好坏”胆固醇,血管才能“长治久安”
“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不是天生的敌人,而是血管健康的“阴阳平衡”。“坏胆固醇”负责运输必需的胆固醇,“好胆固醇”负责清理多余的垃圾,两者比例协调,血管才能畅通无阻。
通过少吃高油高糖食物、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就能让“坏胆固醇”守规矩,“好胆固醇”更积极。定期体检时多关注这两个指标,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才能让血管远离斑块和堵塞,心脑健康才有保障。毕竟,血管通了,生命的通道才能永远顺畅。
(张垒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