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认识“尿酸”:它不是生来就坏
尿酸这东西,本质是身体代谢的“常规产物”,算不上天生的“捣蛋鬼”。咱们每天吃的食物里,但凡含嘌呤(比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经过胃肠道消化、肝脏代谢,最后都会变成尿酸。
正常情况下,尿酸就像血液里的“过客”——溶解在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肾脏,被肾小球过滤后混在尿液里排出体外。血液里的尿酸浓度始终保持在安全线内:男性约150-416μmol/L,女性约89-357μmol/L(绝经后会接近男性水平)。这时候的尿酸,安安静静完成代谢使命,对身体没啥危害。
但如果嘌呤吃得太多,或者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血液里的尿酸就会“超标”,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从这时候起,尿酸就开始“不安分”了。
二、尿酸高到一定程度,会“变身”搞破坏
血液能溶解的尿酸是有上限的,就像一杯水里最多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多了就会沉淀成颗粒。当血液里的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这个数值叫“尿酸饱和度”),它就会从溶解状态“变身”——凝结成尖锐的“尿酸盐结晶”。
这些结晶特别“挑地方”:温度低的地方(比如远离心脏的脚趾关节)、酸碱度偏酸的地方(比如关节腔),都是它们的“最爱”。大脚趾关节之所以是痛风的“重灾区”,就是因为这里温度比体温低2-3℃,尿酸盐最容易沉积。
一旦结晶在关节里“安家”,麻烦就来了:它们像无数根细针,扎进关节滑膜和软组织里。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这些结晶当成“外来入侵者”,立刻调动白细胞、巨噬细胞发起“围剿”,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这就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真相。发作时,关节会突然红肿、发烫,疼得人连被子都不敢碰,甚至轻轻一动就像触电般剧痛。
三、尿酸在血液里“作妖”,不止伤关节
别以为尿酸高只会让人“关节疼”,它的破坏力堪比“多米诺骨牌”,会牵连多个器官:
1.肾脏:被结晶“堵”出毛病
尿酸盐结晶不仅沉积在关节,还会随血液跑到肾脏。小的结晶会堵塞肾小管,就像沙子堵住下水道;大的结晶会抱团形成“尿酸结石”,引发肾绞痛、血尿。更可怕的是,结晶长期刺激肾脏组织,会导致慢性损伤,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严重的会发展成尿毒症——临床上,不少尿毒症患者的病因就是长期忽视的高尿酸血症。
2.血管:加速硬化的“催化剂”
高浓度的尿酸会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壁变得粗糙、失去弹性,就像生锈的水管越来越脆。它还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间接推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病概率。研究发现,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高血压风险就增加15%-23%。
3.血糖:代谢紊乱的“帮凶”
尿酸过高会干扰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下降,就像给血糖调节系统“绑了块石头”。这也是为什么高尿酸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
可以说,高尿酸是血液里的“隐形破坏者”,悄无声息地损害全身健康。
四、哪些行为会让尿酸“失控”?
1.嘴馋惹的祸:嘌呤摄入超标
动物内脏(猪肝、猪腰每100克含嘌呤200-300mg)、海鲜(凤尾鱼、鱿鱼嘌呤含量超400mg/100g)、浓肉汤(长时间熬煮让嘌呤浓缩,每碗汤含嘌呤可达500mg),都是嘌呤“大户”。大量吃这些食物,相当于给身体“输入”过量嘌呤,代谢后生成的尿酸自然会“爆表”。
酒精更是“帮凶”: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白酒、黄酒会抑制尿酸排泄,两者结合,堪称“尿酸升高加速器”。
2.久坐不动:尿酸排泄“减速”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让新陈代谢变慢,肾脏排泄尿酸的效率下降。但过量运动(尤其是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也不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和尿酸在肾脏“抢”排泄通道,反而会让尿酸排不出去,这就是为啥有人运动后突然痛风发作。
3.喝水太少:尿酸“浓度”飙升
每天喝水少于1500毫升,尿液生成不足,尿酸就会在尿液中浓缩,既容易形成结晶损伤肾脏,又会导致血液里的尿酸无法及时排出。就像洗衣机水量不足,污渍永远洗不掉。
4.药物“添乱”:影响排泄通道
某些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常用于降压)会减少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小剂量阿司匹林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还有些化疗药,会让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嘌呤,间接导致尿酸升高。
五、让尿酸“听话”,其实不难
1.饮食调整:从源头减少尿酸生成
-少吃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带壳海鲜、浓肉汤要“拉黑”;肉类(猪牛羊)每天别超过100克,最好切成小块焯水后再炒(焯水能去掉一部分嘌呤)。
-多吃低嘌呤食物:大部分蔬菜(白菜、黄瓜、冬瓜)、水果(苹果、梨、草莓)、全谷物(小米、燕麦)嘌呤含量低,且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尿酸排泄。但要注意,菠菜、苋菜含草酸较多,会影响尿酸排出,最好焯水后再吃。
-多喝水,选对水:每天喝够2000-2500毫升(约5瓶矿泉水),白开水、淡茶水、苏打水(无糖)都可以。苏打水的弱碱性有助于尿酸溶解,但别过量(每天不超过500毫升),以免影响体内酸碱平衡。
-彻底告别酒精:啤酒、白酒、黄酒都要忌,红酒也不建议喝——酒精会让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还会促进嘌呤分解,简直是“双重打击”。
2.运动:选对方式很重要
-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尿酸排泄,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踢足球),以免乳酸堆积诱发痛风。
-运动后别忘补水:出汗多会导致血液浓缩,尿酸浓度升高,运动后要及时喝温水,每次100-200毫升,少量多次补充。
3.用药: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尿酸仍超过540μmol/L,或已经出现痛风、肾结石,别硬扛,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开两类药: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能减少嘌呤转化为尿酸,从源头控制。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如苯溴马隆,能让肾脏排出更多尿酸,但有肾结石的人慎用。
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尿酸和肝肾功能,避免副作用。
六、痛风发作时,别犯这些错
1. 别用热水泡脚:发作时关节红肿发热,热水会加重炎症,应该用温水轻轻冲洗。
2. 别擅自加大药量:急性期用降尿酸药会让尿酸波动,加重疼痛,通常要等疼痛缓解后再开始降尿酸治疗。
3. 别硬扛不吃药:急性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快速止痛,以免疼痛持续损伤关节。
总结:管好尿酸,就是管好血液里的“秩序”
尿酸本身是身体代谢的“正常产物”,但一旦超标,就会变身“破坏者”,伤关节、损肾脏、害血管。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不是“治不好的病”,只要从饮食、运动、用药三方面入手,就能让尿酸回归正常范围。
定期体检时多关注尿酸数值(建议每年查一次),发现异常早干预,别等疼得站不起来才重视。毕竟,让血液里的尿酸“安分守己”,身体才能远离那些钻心的疼和隐藏的病。
(张垒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