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说“心慌”别大意,小心脏可能在“乱跳舞”
“妈妈,我心里咚咚跳,跳得好快”“老师,我上体育课跑几步,就觉得心脏要跳出来了”——当孩子说这些话时,别以为是“装病不想上学”,可能是心脏的“节拍器”出了小问题。
在儿童内科门诊,经常遇到因为“心慌”来就诊的孩子。有的是跑完步后心跳快得难受,有的是安静坐着时突然觉得心脏“漏跳了一拍”,还有的是晚上躺床上,能听到自己心跳声“吵得睡不着”。这些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简单说就是小心脏“跳错了节拍”。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心脏嫩,偶尔跳错一下没事”,但有些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孩子活动,甚至少数情况会有危险。作为儿科护理人员,见过太多因为“忽视心慌”而耽误的案例,其实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多数孩子的心脏都能“找回正常节拍”。
二、小心脏的“正常节拍”什么样?跳太快、太慢都不对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心跳像“钟表滴答”一样规律,速度会随年龄变化:
l 新生儿:每分钟120-140次;
l 1-3岁:每分钟100-130次;
l 4-7岁:每分钟80-100次;
l 8-14岁:每分钟70-90次。
而且心跳会“按需调整”:跑步、哭闹时变快,安静、睡觉时变慢,这是正常的“弹性节奏”。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是“跳错节拍”了:
l 跳太快:安静时心跳超过正常范围(比如7岁孩子安静时每分钟120次),还伴有心慌、出汗;
l 跳太慢:清醒时心跳低于正常范围(比如10岁孩子每分钟50次),可能头晕、乏力;
l 不规律:心跳忽快忽慢,有“漏跳”“停顿”的感觉,自己能摸到脉搏忽强忽弱。
比如有个8岁男孩,安静时心跳每分钟110次,比正常快20次,总说“心慌、没力气”,检查发现是“窦性心动过速”——这就是典型的“节拍错乱”。
三、哪些情况会让小心脏“跳错节拍”?大多不是大问题
孩子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像成人那样多和心脏病有关,很多是“暂时性”的:
1. 最常见:“生理性因素”惹的祸
l 运动太猛:跑太快、跳太高,心脏“一时没反应过来”,会跳得又快又乱,休息几分钟就好;
l 情绪激动:哭太久、太紧张(比如考试前),肾上腺素分泌多,心脏会“乱节奏”;
l 感冒发烧:病毒感染时,体温每升高1℃,心跳可能快10-15次,还可能有点不规律,烧退了就恢复;
l 喝了刺激性饮料:比如偷偷喝了可乐、奶茶(含咖啡因),心脏会被“刺激”得跳太快。
这些情况就像“心脏打了个喷嚏”,偶尔一次不用慌,去除原因后会自己恢复。
2. 少数情况:需要警惕的“病理性因素”
l 病毒性心肌炎:感冒后1-2周,出现心慌、胸闷、叹气多,可能是病毒损伤了心肌,影响了心跳节奏;
l 先天性心脏病:少数先心病孩子,心脏结构异常,会导致心跳不规律;
l 电解质紊乱:比如拉肚子脱水、挑食缺钾,身体里的“电信号”紊乱,心脏节拍会出错。
这些情况需要治疗原发病,不然心律失常会反复出现。有个孩子感冒后总说心慌,家长没当回事,后来孩子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是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早搏”——早点发现就能早点治疗。
四、孩子说心慌,家长可以做这几件事
孩子说“心慌”时,别慌着送医院,先做这几步:
第一步:摸脉搏,记录“心跳情况”
家长用手指(别用拇指,拇指自己有脉搏)按住孩子手腕内侧的“桡动脉”(靠近大拇指一侧),感受脉搏:
l 数1分钟跳多少次,看是否在正常范围;
l 感觉脉搏是否规律,有没有“漏跳”“停顿”;
l 观察孩子状态:是不是脸色苍白、出汗、呼吸困难。
把这些信息记下来(比如“8岁孩子,安静时脉搏120次/分,不规律,有点出汗”),给医生看能帮快速判断。
第二步:让孩子“安静休息”,去除诱因
l 让孩子坐下或躺下,别跑跳、别哭闹;
l 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l 如果刚运动完,让孩子喝口水,休息10分钟再摸脉搏,看是否恢复正常。
大多数生理性的心律失常,休息后会明显好转。比如孩子哭完说心慌,休息5分钟后脉搏从130次降到90次,就没事了。
第三步:出现这些情况,及时送医院
如果休息后还是这样,赶紧去儿童内科或急诊:
l 心慌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后没好转;
l 伴有胸痛、胸闷、头晕、晕倒、脸色苍白;
l 发烧时心慌,烧退了还是心慌;
l 感冒后心慌,还总叹气、说“累”。
医生可能会做心电图(快速查心跳节奏)、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全天心跳)、心脏彩超(看心脏结构),必要时查心肌酶(排除心肌炎)。
五、如何帮小心脏“保持正常节拍”?做好这几点
大多数孩子的心律失常是良性的,家长做好这些,能减少“跳错节拍”的次数:
1. 别让孩子“过度劳累”
l 运动要适量:根据年龄选运动,比如幼儿拍球、小学生跑步,别让孩子一次运动超过1小时(尤其天气热时);
l 保证睡眠: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不足会让心脏“疲劳”,容易跳错节拍。
2. 避免“刺激心脏”的习惯
l 别让孩子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乐、奶茶、功能饮料);
l 感冒发烧时多休息,别硬撑着上学、运动;
l 帮孩子管理情绪:别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中(比如别给太大学习压力)。
3. 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
每年给孩子做一次体检,包括听心脏、摸脉搏,有条件可以做个心电图(尤其感冒后总心慌的孩子)。很多心律失常,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六、总结:孩子心慌多是“小插曲”,细心观察是关键
孩子说心慌,大多是生理性的“心脏小波动”,像跑太快后的喘气,休息后会恢复。但如果频繁出现、伴有其他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及时检查。
家长要做的是:学会摸脉搏、记录情况、适时就医。别过度紧张(吓到孩子),也别掉以轻心(耽误治疗)。
小心脏的“节拍”需要呵护,规律作息、合理运动、稳定情绪,才能让它一直“滴答”得稳稳当当,陪孩子健康长大。
(薛晓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童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