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女性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血压的波动便是其中之一。当血压持续升高并达到病理标准时,就会形成孕期高血压。这种疾病不仅威胁孕妇健康,更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深远影响。
一、孕期高血压的定义与类型
孕期高血压是指女性在妊娠期出现的血压异常升高,通常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无蛋白尿,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
-子痫前期:在妊娠期高血压基础上,出现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00mg/24h),或伴有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肺水肿等器官损害。
-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孕期高血压最严重的阶段。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孕前已存在高血压,妊娠后出现子痫前期症状。
无论哪种类型,孕期高血压都会通过影响胎盘功能和母体血液循环,间接威胁胎儿健康。
二、孕期高血压对胎儿的具体影响
1.胎儿生长受限
高血压会使胎盘血管痉挛、狭窄,减少胎盘血流量,导致胎儿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长期营养匮乏会使胎儿生长速度放缓,出生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即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这类胎儿不仅出生后抵抗力较弱,成年后也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2.早产风险增加
为避免子痫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婴生命,医生可能会在胎儿尚未足月时提前终止妊娠,导致早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肺部和神经系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瘫、视力或听力障碍等问题,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和护理。
3.胎儿宫内窘迫
当胎盘血流严重不足时,胎儿会因缺氧出现宫内窘迫,表现为胎心异常(过快或过慢)、胎动减少。若缺氧持续加重,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甚至胎死宫内。临床数据显示,孕期高血压患者胎儿宫内死亡的风险是正常孕妇的2-3倍。
4.新生儿并发症增多
即使胎儿顺利出生,也可能面临多种短期和长期并发症。短期来看,可能出现低血糖、低血钙、黄疸加重等;长期则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学习能力低下、行为异常等问题。
三、早期干预:降低风险的关键
1.定期产检,早期筛查
妊娠20周后是高血压的高发期,孕妇应定期测量血压和尿蛋白。首次产检时需排查慢性高血压,之后每2-4周监测一次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多胎妊娠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增加检查频率,以便尽早发现异常。
2.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减少盐分摄入(每日食盐≤5g),避免高油、高糖食物;增加蛋白质、钙、镁、钾的摄入,如牛奶、鸡蛋、新鲜蔬果等,有助于稳定血压。
-适度运动: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轻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增长(孕期体重增幅建议控制在11.5-16kg)。
-充足休息: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增加胎盘血流。
3.药物治疗
若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持续升高(收缩压≥150mmHg或舒张压≥100mmHg),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期安全的降压药,如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甲基多巴等。这些药物既能控制血压,又不会对胎儿造成明显危害。对于子痫前期患者,还需使用硫酸镁预防抽搐。
4.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如NST检查)评估胎儿宫内储备能力。若发现胎儿生长受限或宫内窘迫,需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吸氧,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四、总结
孕期高血压是威胁母婴健康的常见妊娠期并发症,其对胎儿的影响从生长受限到宫内死亡不等,且危害程度随病情进展而加重。早期干预的核心在于“早发现、早控制”——通过定期产检筛查风险,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药物治疗,最大程度减少胎盘血流异常对胎儿的损害。
孕妇及其家人应重视孕期血压管理,主动配合医生监测和治疗,为胎儿营造安全的宫内环境。记住,及时干预不仅能降低胎儿的健康风险,也能保障孕妇顺利度过孕期,迎来健康的宝宝。
(吕淑娟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 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