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剖腹产用哪种麻醉?椎管内麻醉了解下

2025-01-21 08: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剖腹产常用麻醉方式解析:深入了解椎管内麻醉
在剖腹产手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与手术体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当属椎管内麻醉,其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蛛网膜下腔阻滞)以及腰硬联合麻醉三种主要形式。这种麻醉方式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绝大多数产妇的首选,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椎管内麻醉的方方面面。

椎管内麻醉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特定间隙,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产妇下腹部及下肢产生麻醉效果。与全身麻醉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妇全程保持清醒,能够即时感受新生儿诞生的喜悦,同时有效避免了全麻药物可能对胎儿呼吸循环系统造成的抑制作用。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择期剖腹产中,椎管内麻醉的使用率高达 90% 以上,急诊剖腹产中也超过 70%,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其安全性与可靠性。

硬膜外麻醉是椎管内麻醉中最经典的方式之一。麻醉医师会在产妇腰椎间隙进行穿刺,将一根细软的导管置入硬膜外腔,通过导管分次注入局麻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麻醉平面可控性强,可以根据手术需要逐步调整麻醉范围,并且术后还能保留导管用于镇痛,有效缓解产后宫缩痛。不过,硬膜外麻醉起效相对较慢,通常需要 15-20 分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对于紧急情况可能不太适用。

腰麻则是将局麻药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能够迅速作用于脊神经根。其突出特点是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一般 3-5 分钟即可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非常适合急诊剖腹产。但腰麻的麻醉平面调控难度较大,可能会导致血压骤降等不良反应,而且麻醉持续时间有限,通常只能维持 2-3 小时,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需要额外处理。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前两种方式的优势,先进行腰麻穿刺注入少量药物,迅速起效,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术中根据需要追加药物,延长麻醉时间。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快速起效,又增强了麻醉的可控性,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适用于那些既需要迅速开始手术,又可能面临手术时间延长的产妇。

椎管内麻醉的操作过程需要产妇的密切配合。术前,麻醉医师会详细询问产妇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脊柱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等禁忌症。操作时,产妇需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低头弓腰,使腰椎间隙充分打开。穿刺过程中,产妇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酸胀感,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疼痛。当麻醉药物注入后,产妇会逐渐感到下腹部及下肢麻木、无力,这是麻醉起效的正常表现。

不过,椎管内麻醉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产妇。存在以下情况的产妇可能需要选择其他麻醉方式:严重的脊柱畸形或外伤导致穿刺困难;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风险;穿刺部位存在感染;严重的低血容量或休克状态;以及产妇无法配合穿刺操作等。此外,对于有颅内高压的产妇,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脑脊液压力骤降,引发严重头痛,因此也属于禁忌范畴。

在安全性方面,椎管内麻醉总体风险较低,但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血压下降,这是由于麻醉药物阻滞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扩张所致。麻醉医师会通过预先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式进行预防和处理。术后头痛也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多因脑脊液外漏引起,发生率约为 1%-3%,通常经过卧床休息、补液等处理后可自行缓解。此外,少数产妇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腰背部疼痛、局部血肿等情况,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很低,且大多可以通过及时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对胎儿的影响更小。全麻时,麻醉药物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影响胎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加新生儿窒息的风险。而椎管内麻醉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药量极少,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药物浓度更是微乎其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胎儿的安全。

术后镇痛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大优势。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注入低浓度局麻药或镇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剖腹产术后的伤口疼痛和宫缩痛,使产妇能够更早下床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研究表明,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产妇,其产后抑郁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这对于产妇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椎管内麻醉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型局麻药的应用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超声引导下的椎管内穿刺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尤其对于肥胖、脊柱畸形等穿刺困难的产妇,大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椎管内麻醉更加安全、高效。

总之,椎管内麻醉凭借其对母婴安全性高、麻醉效果确切、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等诸多优势,成为剖腹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在选择麻醉方式时,麻醉医师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紧急程度、身体状况、病史等,与产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产妇无需过度紧张,只需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就能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霍朝胜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