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愈合后就万事大吉?关节功能恢复训练不能少

2025-07-18 16: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折患者在拆除石膏、看到 X 光片上显示骨痂生长良好时,往往会认为 “终于康复了”。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 30% 的骨折患者因忽视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出现了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远期并发症。这意味着,骨折愈合仅仅是康复之路的第一步,关节功能的重建同样至关重要。 

一、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的 “时间差” 
骨骼的愈合遵循着自然的生理规律,通常在受伤后的 4-12 周内,通过骨痂的形成与重塑完成结构上的连接。但被固定的关节及周围组织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关节囊因长期缺乏活动而挛缩,韧带弹性逐渐丧失,肌肉纤维出现废用性萎缩。这种 “骨骼先愈,功能滞后” 的特点,使得许多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发现受伤部位的关节像生了锈的合页,无法灵活转动。 

例如,肘关节骨折患者在石膏固定 6 周后,即使骨骼已愈合,也可能出现肘关节屈伸范围仅为正常的 50% 的情况。这是因为肘关节周围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群在固定期间肌力下降,关节囊粘连形成,若不及时干预,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终身。 

二、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三大因素 
(一)固定时间 
关节固定时间越长,功能恢复难度越大。研究表明,膝关节固定超过 3 周,就会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固定 6 周以上,关节内滑液分泌减少,软骨营养供应不足,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二)肌肉萎缩程度 
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每天以 0.5% 的速度流失力量。小腿骨折患者在卧床 1 个月后,小腿肌肉围度可减少 2-3 厘米,导致行走时平衡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关节的正常受力分布。 

(三)康复时机 
术后 72 小时至 6 周是关节功能恢复的 “黄金期”。在此阶段,受损组织处于修复重建阶段,及时进行适度训练可有效预防粘连。超过 3 个月未进行系统康复,关节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将降低至 50% 以下。 

三、科学康复训练的四大原则 
(一)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需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以踝关节骨折为例,初期可进行脚趾屈伸练习,每次 10 分钟,每日 3 次;1 周后增加踝关节被动活动,角度从 10° 开始,每周增加 5°;4 周后可尝试站立负重训练,负重比例从体重的 20% 逐渐提升至 100%。 

(二)动静结合 
在骨骼愈合的不同阶段,需平衡 “制动” 与 “活动” 的关系。骨折早期(1-2 周)以静态肌肉收缩为主,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避免关节活动影响骨痂生长;中期(3-6 周)可进行关节小范围活动;后期则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 

(三)个性化方案 
不同部位的骨折康复重点各异。髋关节骨折患者需重点训练髋关节的外展与旋转功能,预防股骨头坏死;腕关节骨折则需加强掌屈、背伸训练,以恢复手部精细动作。 

(四)疼痛管理 
训练过程中出现轻微酸胀感属正常现象,但需避免剧烈疼痛。当疼痛评分超过 4 分(视觉模拟评分法)时,应暂停训练并调整方案,以防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 

四、分阶段康复训练指南 
(一)早期阶段(术后 1-4 周) 
此阶段的核心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肿胀和肌肉萎缩。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 - 伸指练习,每小时 10 次;下肢骨折患者则需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可配合冷敷(每次 15 分钟,每日 3 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二)中期阶段(术后 5-8 周) 
重点在于改善关节活动度。可借助 CPM(持续被动活动仪)进行关节持续牵引,每天 2 次,每次 30 分钟,使关节活动范围每周增加 3-5°。同时加入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如肩关节前屈、外展练习,每次 15 分钟,每日 2 次。 

(三)后期阶段(术后 9-12 周) 
以增强肌力和恢复功能为主。可采用渐进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肩关节外旋练习,每组 12 次,每日 3 组。同时结合功能性训练,如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练习,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许多患者存在 “康复训练就是忍痛锻炼” 的错误认知,盲目追求关节活动度而忽视疼痛信号,反而可能导致韧带损伤、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此外,康复过程中需注意营养支持,每日摄入 1.2-1.5g/kg 体重的蛋白质(如鸡蛋、瘦肉、豆制品)有助于肌肉修复;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可促进骨骼健康。同时,戒烟限酒也至关重要,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延缓康复进程。 

骨折愈合并非康复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关节功能的恢复需要科学的训练、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正如一位康复医学专家所说:“骨骼的愈合是自然的馈赠,而功能的恢复是主动的争取。” 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重返健康生活。 

(楚利涛 郑州市骨科医院 微创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