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一阵剧痛,像被刀割、电击一样,疼得我不敢吃、不敢说话,甚至不敢洗脸。”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曾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很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在作祟。
三叉神经痛,俗称“面部神经痛”,是一种以短暂、剧烈的单侧面部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尽管它不是致命疾病,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甚至让人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
那么,三叉神经到底是什么?三叉神经痛为什么会发生?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这种常被误解却极具痛苦的疾病。
一、什么是“三叉神经”?为什么会“痛”?
三叉神经是人体第5对脑神经,共有左右各一对,是分布在面部范围最广的感觉神经,主要负责脸部、牙齿、眼睛、鼻腔、嘴唇等区域的感觉传导。
顾名思义,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后像“树杈”一样分为三个分支:
眼神经(V1):负责前额、眼睛周围、上鼻部的感觉;
上颌神经(V2):分布于上唇、上牙齿、鼻翼、颧骨区;
下颌神经(V3):支配下颌、下牙齿、嘴唇、部分咀嚼肌肉。
当这些神经受到压迫、刺激或病理变化时,就可能引发剧烈的面部疼痛——这就是三叉神经痛。
二、三叉神经痛的“疼”有多夸张?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可谓“经典”:
剧烈而短暂:如刀割、电击、火烧、撕裂感,发作持续数秒到2分钟;
一侧性:绝大多数是单侧疼痛(右侧更多见);
反复发作: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
触发性:某些动作如刷牙、咀嚼、洗脸、说话、风吹,甚至轻轻触碰,都可能诱发疼痛(称为“扳机点”);
间歇期正常:不发作时没有明显症状,但患者常因惧怕再次发作而不敢活动。
一些患者描述,“那种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而是完全失控的折磨。整个人会抽搐、流泪、张不开口,吃不下饭,甚至影响睡眠。”
三、是什么引发了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有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性) 和 继发性(三叉神经继发于其他病变)。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
目前认为最常见的病因是:神经被异常血管压迫。
大脑后循环中的动脉(如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导致神经髓鞘脱失,神经信号传导异常,诱发剧烈疼痛。
2.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少数)
这类疼痛往往由其他疾病引起,包括:
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破坏神经髓鞘;
脑肿瘤:特别是靠近三叉神经根部的听神经瘤或脑膜瘤;
脑干卒中;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毒感染神经,引起持续性烧灼样疼痛;
牙源性病变:如牙周炎、根尖周炎,但这类通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叉神经痛,而是误诊。
四、如何诊断三叉神经痛?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但以下几种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神经科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面部感觉障碍、神经反射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是否有血管压迫、脑肿瘤、脱髓鞘病变等;
神经功能测试: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有助于判断神经传导是否异常。
医生还会根据国际头痛分类(ICHD-3)标准进行诊断:
反复发作的单侧面部短暂剧痛;
疼痛分布符合三叉神经分支;
具有触发点或诱发动作;
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原发性)或有明确病因(继发性);
排除其他可能的头面部疼痛性疾病。
五、三叉神经痛该怎么治疗?
治疗目标: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发作频率、预防复发。
1. 药物治疗(首选)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首选药物,80%以上患者初期可获显著缓解;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副作用略少;
其他: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拉莫三嗪等作为辅助药物。
注意:长期服药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象。
2. 手术治疗(药效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者)
微血管减压术(MVD):通过开颅解除压迫神经的血管,是唯一能根治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射频热凝术:破坏三叉神经痛传导纤维;
甘油注射、球囊压迫:对疼痛缓解有效,适合高龄或不耐受开颅手术者;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无创性治疗,逐渐缓解疼痛。
3. 中医调理与辅助治疗
针灸:如合谷、太阳、风池等穴位,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常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川芎茶调散等;
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和疼痛恐惧,改善治疗依从性。
六、三叉神经痛可以预防吗?
虽然无法完全预防,但通过以下方式可减少发作频率:
避免诱发因素,如冷风刺激、过热饮食、刷牙太猛;
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定期随访,早发现继发病因;
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种类。
结语
三叉神经痛不是普通的“面部神经痛”或“牙痛”,而是一种需要规范诊断和系统治疗的神经疾病。一旦确诊,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很多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王振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