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一阵风吹过,面部一侧像被电击般剧痛?早上刷牙、洗脸时,轻轻一碰就引发剧烈疼痛?这可不是普通的“牙痛”或“敏感”,而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在作祟。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面部最痛的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之一。它虽不致命,但痛起来要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将带你认识这个“隐形杀手”,了解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策略,避免误诊误治。
一、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人体第5对脑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负责面部大部分的感觉和部分咀嚼肌的运动功能。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作性、短暂、剧烈的面部神经性疼痛,主要影响面部一侧。
患者常描述这种疼痛像电击、刀割、火烧,突发突止,每次持续几秒至2分钟不等,可反复发作。某些“诱因”——如刷牙、说话、咀嚼、洗脸甚至微风拂面,都可能引发疼痛。
二、三叉神经痛的类型和病因
1. 原发性(经典型)三叉神经痛
最常见,约占总数的80%~90%。通常由血管(如小脑前下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引起,长期压迫会导致神经髓鞘脱失,触发异常放电,引起剧痛。
2.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多发性硬化、脑肿瘤、脑血管畸形、外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这类患者通常还会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减退、麻木等。
3.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
找不到明确原因者,诊断上需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它和牙痛、面瘫有啥不同?
很多三叉神经痛患者起初被误诊为“牙痛”,甚至被拔了牙,结果疼痛反而加重。它与常见的牙科、面神经疾病有以下区别:
提示: 一侧反复、突发性的剧痛,特别是伴随诱发因素者,应高度怀疑三叉神经痛,尽早就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四、如何确诊?
临床上,医生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并辅以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观察是否有血管压迫神经,或排除肿瘤、脱髓鞘病变等器质性病因。
高分辨磁共振三维重建(MRI 3D-FIESTA):对血管与神经关系显示更清晰。
若影像学证实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并与症状相符,可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五、治疗方式有哪些?
1. 药物治疗(首选)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首选药物,有效缓解80%以上患者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嗜睡、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对卡马西平不耐受者可尝试。
中药治疗:如中医辨证使用“安神定痛方”“加味桃红四物汤”等亦可辅助减轻神经兴奋性(需专业指导,不建议自行服用)。
2. 神经阻滞与微创治疗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破坏疼痛纤维,适用于药效差或不能耐受者。
甘油注射、球囊压迫:为可逆性破坏神经的微创治疗,适合高龄或体质弱者。
3. 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MVD):是解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本方式,术中将压迫血管与神经分离,保留神经功能,不损伤面部感觉。
提示: 手术有一定风险,需根据病因、病程、身体状况由神经外科评估决定。
六、三叉神经痛不可小觑,应尽早治疗!
三叉神经痛虽非致命疾病,却极大地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可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很多患者因为疼痛不敢刷牙、进食,久而久之影响营养和整体健康。
温馨提醒:
出现典型症状,别一味忍耐或自行服药,应尽早就诊;
药物治疗有依赖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
关注心理健康,严重疼痛者可考虑心理咨询或抗焦虑治疗。
结语
刷牙、吹风这些生活小事引起的剧痛,可能是三叉神经发出的“求救信号”。认清三叉神经痛,科学应对,早诊早治,才能真正摆脱“刀割电击”般的痛苦。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
(王振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