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生病需要输液时,不少家长既心疼又焦虑,孩子也容易因为恐惧而抗拒,使得输液过程困难重重。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小妙招,就能让儿童输液变得顺利许多。接下来就为家长们详细介绍。
输液前:做好充分准备
1.提前沟通,心理建设:在带孩子去医院前,家长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输液的原因和过程,比如可以说:“宝宝生病了,身体里有小怪兽,输液就是派小战士(药水)去打败小怪兽,这样你就能快点好起来,又可以出去玩啦。”避免使用“打针”等容易让孩子联想到疼痛的词汇。对于懂事一些的孩子,还可以给他看一些有关小朋友勇敢输液的绘本或动画,让他们有心理预期。同时,家长自己要保持镇定,不要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2.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状态:尽量选择孩子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去输液,比如饭后1-2小时,避免在孩子饥饿、困倦或烦躁时进行。如果孩子正在发烧,最好先将体温控制稳定一些再去,这样能减少孩子的不适。另外,3岁以下的小宝贝们,输液前尽量不要吃太饱,因为哭闹可能会反射性引起呕吐,容易发生窒息;如果是小婴儿正好需要喂奶了,等穿刺结束安顿好孩子,再给孩子喂奶,这样也能对孩子起到安抚作用。
3.准备安抚物品:带上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安抚奶嘴、绘本、小零食等。在输液等待和过程中,这些物品可以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减少他们的恐惧和不安。比如一个心爱的玩偶,能让孩子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有熟悉的陪伴;一本有趣的绘本,能吸引孩子沉浸在故事里,忘却输液的紧张。
4.做好身体准备:提前给孩子搓搓手,让手部血管更明显,方便护士穿刺。同时,因输液时间较长,穿刺前要提醒孩子排尿,婴幼儿则需换好尿不湿。如果孩子头发较长,可能需要提前梳理,尤其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时,要保证穿刺部位清洁、无遮挡。
5.了解输液信息:家长要向医生详细了解孩子输液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药物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比如孩子对某些药物过敏,务必提前告知医生,避免发生危险。
输液中:密切关注与配合
1.协助固定体位:在穿刺时,家长要协助护士帮助孩子摆好合适的体位,确保穿刺顺利和固定。对于较小的孩子,可能需要两位家长配合,一位抱紧孩子,固定好身体和四肢,避免乱动;另一位安抚孩子情绪。比如进行手部穿刺时,家长可以轻轻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手臂伸直、放松。穿刺结束后,也要让孩子尽量保持安静,不要活动和触碰穿刺部位,防止针头松动或移位。
2.控制输液速度:护士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和药物特性来确定滴速,家长千万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对孩子不利。例如,有些药物输注过快可能会引起孩子胃肠道不适、心慌等不良反应;而过慢则可能影响药效。如果发现输液速度明显异常或孩子出现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关注孩子反应和输液状态:密切观察孩子的面色、呼吸、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孩子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疹、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立即呼叫护士。同时,留意输液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回血等情况,若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或者输液管不滴、有气泡等问题,也要及时让护士处理。比如发现输液部位肿胀,可能是药液外渗,需要及时调整针头位置或重新穿刺。
输液后:细心护理与观察
1.正确按压穿刺点:输液完毕拔出留置针或针头后,家长要用干棉签或棉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不要揉,以免因局部按摩发生出血、淤血或血肿。按压时力度要适中,以不出血为宜。如果是头部穿刺,用哺乳姿势环抱患儿,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一手按住棉棒;手部或脚部穿刺,父母可让宝宝在座位上,按住棉棒进行按压。
2.观察后续反应:输液结束后,不要马上带孩子离开医院,最好在医院观察30分钟左右,确保孩子无不良反应后再回家。回家后,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呕吐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或带孩子复诊。
3.留置针护理:如果孩子第二天还需要输液,且选择不拔除留置针,回家后要做好护理。不要用力扭曲或用外力牵拉输液管,给孩子换衣服时,用手保护好留置针外部,以免造成留置针牵拉或脱落;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留置部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嘱咐孩子适当活动,避免导管堵塞;穿刺部位不要接触水源,尽量保持敷贴的干燥。若出现意外拔管,不要紧张,用创可贴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至不出血即可;若穿刺处静脉发红疼痛,请立即来院检查。
儿童输液虽然让家长和孩子都面临挑战,但只要家长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在输液前后细心护理和观察,就能让孩子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刘倩 黄骅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