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药品储存怕高温,还有哪些“小禁忌”

2025-07-23 11: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药品储存不只是“放起来”,是在“保鲜药效”

药品和食物一样,需要“合适的储存条件”才能保持药效。高温会让药变质(比如疫苗遇热失效、软膏融化分层),但除了高温,光照、湿度、摆放方式等“小细节”没做好,也可能让药“提前失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把药随便扔在抽屉里、浴室架子上,看似方便,其实可能让药效悄悄打折扣。了解药品储存的“小禁忌”,才能让药在需要时真正发挥作用,不白吃、不伤身。

二、温度:不只是“怕高温”,低温也可能“伤药”

提到药品储存,很多人知道“别放阳台、灶台边”,但温度讲究“不高不低”,低温储存也有禁忌:

1.常温储存:多数药的“舒适区”是10-30℃

胶囊、片剂、中成药(丸剂、颗粒)等大部分药品,适合放在10-30℃的环境里,客厅的药箱、卧室抽屉(远离暖气、空调出风口)都可以。夏天室温超过30℃时,别让药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比如从医院拿药回家,别放车后座晒着),可以暂时放进冰箱冷藏室(但要注意不是所有药都能冷藏)。

2.冷藏储存:2-8℃,不是“越冷越好”

需要冷藏的药(如胰岛素、益生菌、某些眼药水),要放在冰箱冷藏室(别放冷冻室),温度控制在2-8℃。放的时候别紧贴冰箱内壁(避免局部温度过低结冰),可以用保鲜盒隔开;从冰箱拿出来用前,先放在室温下回暖几分钟(比如胰岛素,太冷了注射会疼),用完马上放回冰箱,别在室温下久放。

3.冷冻是“禁区”,冻过的药“直接扔”

任何药品都不能放冷冻室(0℃以下)。液体药(糖浆、口服液)冻了会结冰膨胀,瓶子可能裂开,解冻后成分会分层;软膏冻了会变硬,融化后质地改变,药效完全失效;甚至片剂冻了,表面会出现裂纹,容易受潮变质。冻过的药,哪怕看起来没变化,也别再用。

三、湿度:太潮湿,药会“发霉、变软”

南方梅雨季、北方雨季,空气湿度大(超过60%),药品容易受潮,这比高温更隐蔽,也更伤药:

1.浴室、厨房是“重灾区”,坚决不能放药

浴室洗澡时蒸汽多,湿度能达到80%以上,药放在这里会吸潮——片剂会变软、黏在一起,胶囊壳会发胀、破裂,中药丸会发霉、长白毛。厨房靠近水槽,做饭时蒸汽多,同样不适合放药,哪怕是密封好的药瓶也不行。

2.药箱“选带干燥剂的”,定期换“防潮包

家庭药箱选带密封盖的,里面放一小包干燥剂(食品里的干燥剂可以留着用),每1-2个月换一次。打开药瓶取药后,要马上盖紧盖子,别长时间敞着;拆了包装的药(比如散装的片剂),别用报纸、塑料袋装,最好放进带盖的小玻璃瓶,避免吸潮。

3.受潮的药“别凑合吃”,看外观就能判断

药受潮后会有明显变化:片剂变软、表面发黏、有斑点;胶囊壳黏在一起,捏着不脆;颗粒剂结块,冲不开;中药饮片发霉、有霉味。这些情况说明药已经变质,哪怕只受潮一点点,也别吃,药效下降是小事,产生有害物质更危险。

四、光照:“怕晒”的药,得“藏在暗处”

阳光(尤其是紫外线)会加速药品变质,很多药是“见光死”,储存时要做好“避光”:

1.棕色瓶是“防晒衣”,别换包装

用棕色玻璃瓶或铝箔包装的药(如硝酸甘油片、某些抗生素、维生素C片),都是怕光的,这些包装本身能遮光,千万别把药倒进其他瓶子里(比如为了“方便”,把棕色瓶里的药倒进透明药盒),失去遮光保护,药效会快速下降。

2.存放位置“远离窗户”,别让阳光直射

药箱别放在窗台、阳台等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哪怕是阴天,散射光也可能对怕光的药有影响。卧室抽屉、衣柜内侧(避光、温度稳定)是更安全的选择;外出带药时,用不透明的药盒(比如深色塑料盒)装,别用透明塑料袋。

3.液体药“更怕光”,用完拧紧放暗处

眼药水、滴鼻剂、口服液等液体药,每次用完要拧紧盖子(防止挥发和污染),放在药箱深处(别放在药箱门口,开关时容易见光)。开封后的液体药(尤其是不含防腐剂的眼药水),要按说明书要求尽快用完(通常开封后1个月内),用不完也别留着。

五、摆放:别“混着放”,分类收纳是“基础”

药品摆放混乱,不仅找的时候麻烦,还可能导致误服或交叉污染,这些摆放禁忌要注意:

1.内服、外用、急救药“分开放”

药箱里至少分三个区域:内服(片剂、胶囊)、外用(软膏、酊剂、创可贴)、急救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用隔板或不同颜色的盒子分开,标签写清楚“内服”“外用”,避免拿错(比如把外用的碘伏当成口服液)。

2.儿童和成人药“别混装”,儿童药“放高处”

家里有孩子的,儿童药(退烧药、感冒药)要和成人药分开存放,最好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比如衣柜顶层),别放在低矮的抽屉或桌子上。儿童药的包装别随便拆(比如把冲剂倒进小瓶子),保留原包装上的用法用量说明,避免喂错剂量。

3.过期药“单独放”,及时处理别“回箱”

发现过期药,马上从药箱里拿出来,单独放在一个袋子里(别和其他垃圾混放),定期送到药店或社区的“过期药品回收点”。别把过期药留在药箱里,免得着急时拿错;也别随便扔垃圾桶(尤其是抗生素、激素类药,会污染环境)。

六、包装:别“拆了随便放”,原包装是“最佳保护”

药品的包装不是“多余的”,是保护药效的关键,这些包装禁忌要记牢:

1.铝塑板、泡罩包装“别提前拆”

片剂、胶囊通常装在铝塑板(泡罩)里,每一粒都有独立的铝箔保护,能防潮、避光。别为了“方便”把几天的药量都拆出来放进小药盒(除非当天吃完),拆早了会增加受潮、氧化的风险,尤其是缓释片、控释片(外壳有特殊结构,拆了会影响药效释放)。

2.药瓶里的“棉花、干燥剂”,开封后“马上扔”

药瓶里的棉花(或纸团)、干燥剂,是为了运输和储存时防潮、防震,一旦打开药瓶第一次取药,就要把它们拿出来扔掉,别再放回瓶里——棉花会吸潮,反而让瓶内湿度升高,干燥剂也会失去作用,还可能被误服(尤其是儿童)。

3.标签“别撕掉”,用法用量“看原包装”

药瓶或药盒上的标签(药名、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储存条件)要保留完整,别因为“看着乱”就撕掉。分装零散药品时(比如外出带药),要在小容器上写清楚药名和有效期,避免时间长了忘了是什么药、什么时候过期。

七、特殊药品:储存有“专属要求”,别大意

有些药品成分特殊,储存时有额外禁忌,不能按“常规方法”处理:

1.胰岛素:未开封的冷藏,开封的室温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还在包装盒里)要冷藏(2-8℃),避免冷冻;已经开封使用的胰岛素(装在笔里),可以放在室温下(不超过30℃),但要避光,4周内用完(不用放回冰箱,反复冷藏、取出反而容易失效)。

2.外用液体药(碘伏、酒精):密封好,远离火源

碘伏、酒精(75%消毒用)是挥发性液体,要放在密封的瓶子里,拧紧盖子,别放在厨房、暖气旁等高温处,更要远离火源(酒精易燃)。这些药有刺激性气味,别和食物、口服药放在一起,避免串味或污染。

3.中药饮片:防潮、防蛀,少量多次买

中药饮片(草药、鹿茸、枸杞等)容易受潮发霉、被虫蛀,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用带盖的陶瓷罐或玻璃罐储存,里面可以放一小包花椒(防蛀)。别一次买太多,尤其是梅雨季节,尽量现买现用,发现发霉、虫蛀的,直接扔掉别用。

八、家庭药箱“定期整理”,别让药“悄悄变质”

储存药品的最后一步,是定期整理药箱,及时发现问题,这些整理禁忌要注意:

1.至少每3个月“清一次”,别等过期才发现

每3个月打开药箱检查一次:看有效期(临近过期的药,比如还有1-2个月到期,别再留着)、外观(有没有受潮、变色、开裂)、液体药有没有分层、沉淀(除了说明书允许的,分层就是变质)。

2.开封后的药,“有效期看实际情况”

糖浆剂、口服液开封后,即使没到保质期,也要在1-3个月内用完(具体看说明书,通常标有“开封后冷藏保存XX天”),超过时间就扔掉;软膏开封后,最多用3个月,管口容易滋生细菌,哪怕看着没变化也别用。

3.整理时“别凭感觉判断”,不确定就“扔”

如果药的外观变了(比如变色、变形、有异味),或者忘记开封时间、储存条件没达标(比如高温晒过、受潮了),别犹豫,直接扔掉——药效可能已经失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宁肯浪费也别冒险吃。

九、药品储存的核心:“按说明书来”,别想当然

不管是哪种药品,储存的第一原则是“看说明书”——每个药的说明书上都有“储存条件”(温度、湿度、避光等),照着做就不会错。

高温、潮湿、光照、错误包装、混乱摆放,这些“小禁忌”看似不起眼,却可能让药在不知不觉中失效。花点时间给药品找个“合适的家”,定期整理,既能保证需要时药“管用”,又能避免误服变质药带来的风险。

对药品来说,最好的储存方式,就是“认真对待它的每一个要求”,不偷懒、不马虎,药效才能“从头到尾”都靠谱。

(李珍 开封美宝空分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