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衰病人吃利尿剂,为啥得盯着排尿量记数字

2025-08-06 18: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明白:心衰病人为啥离不开利尿剂

心衰,说直白点就是心脏这个“水泵”出了力不从心的毛病。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时能把血液泵到全身,舒张时又能把血液收回,像个永不停歇的动力装置。可一旦心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下降,血液就像堵车一样淤积在肺部、腿部——肺部淤血会让人喘不上气(哪怕躺平都觉得憋),腿部淤血会导致水肿(一按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

这时候,利尿剂就是“拆弹专家”。它能作用于肾脏,让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说白了就是“让肾脏多干活”,把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去。就像给超载的货车卸行李,水分少了,心脏泵血的负担能减轻不少。但这“卸货”有讲究,卸太少,水肿、气短缓解不了;卸太多,身体脱水会出更大的问题。所以,排尿量这个“卸货量”必须盯紧。

二、排尿量,是利尿剂“药效的晴雨表”

吃了利尿剂后,排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药物是否“在岗工作”,以及工作力度是否合适:

1. 要是吃了药,每天排尿量和没吃药时差不多,腿肿一点没消,晚上还是躺不平,说明利尿剂的剂量可能不够,就像水龙头没拧开,水排不出去,得请医生调药。

2. 要是突然尿得特别多,比如平时一天排1500毫升,现在突然飙到3000毫升以上,可能是药物“发力过猛”,身体水分流失太快,容易出问题。

对心衰病人来说,身体里的水分需要“收支平衡”:每天喝进去的水(包括汤、粥、水果里的水分)是“收入”,通过尿液、汗液排出的是“支出”。排尿量是“支出”的大头(占80%以上),记排尿量就是在算“收支账”,避免“入不敷出”(脱水)或“入大于出”(积水)。

三、记数字有啥用?能帮医生调整药量

医生给心衰病人开利尿剂时,心里都有个“目标排水量”。比如病人平时一天排1500毫升,水肿明显,医生可能会设定“每天多排500-800毫升”的目标。病人记下的排尿量,就是给医生的“工作报表”:

1. 要是每天排2000-2300毫升,腿肿慢慢消退,晚上能平躺睡整觉,说明药量正合适,就像空调调到26℃,不冷不热刚刚好。

2. 要是排到3000毫升以上,同时出现口干舌燥(总想喝水)、站起来头晕(血压低)、尿色深黄(像浓茶),说明排太多了,医生可能会减点量,避免身体脱水。

3. 要是只排1200毫升,水肿没变化,甚至更严重,医生可能会加量,或者换一种利尿效果更强的药(比如从氢氯噻嗪换成呋塞米)。

没有这些数字,医生调药就像“盲人摸象”,全凭经验;有了数字,调药才能精准,避免“药不对症”。

四、怎么记?简单几步就能搞定

记排尿量不用懂复杂的医学知识,心衰病人和家属在家就能操作,关键是“准确”和“连贯”:

1.准备工具:带刻度的容器

买一个带毫升刻度的尿壶(男用)或尿盆(女用),再备一个带刻度的量杯(药店、超市都能买到)。每次排尿后,先倒进容器里,对着刻度看清楚毫升数,记在本子上或手机备忘录里。

2.算“全天总量”:按“24小时周期”算

从早上起床那次尿开始算(比如早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结束,把这期间每次的尿量加起来,就是“24小时排尿量”。比如7点排了300毫升,10点排了400毫升,下午2点排了500毫升……加起来就是当天的总量。

3.顺便记“进水量”:别漏算“隐藏水分”

喝水、喝牛奶、喝粥这些是“显性水分”,要记;水果(比如一个苹果含80毫升水,一根香蕉含60毫升水)、汤面、豆腐这些“隐性水分”也要估算着记。比如喝了一碗粥(约300毫升),吃了一个梨(约100毫升),这就算“进了400毫升”。医生会根据“进水总量-排尿总量”的差值调整治疗——如果进水2000毫升,排尿2500毫升,多排的500毫升就是从水肿里“抽”出来的,是好事。

五、尿量异常时,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记排尿量不只是给医生看,自己也能通过数字发现身体的“异常信号”:

1.尿太少(每天少于500毫升)

医学上叫“少尿”,这可能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利尿剂没起作用(比如肾功能变差,药物无法发挥效果);要么是心衰加重了,心脏泵血太少,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自然排不出尿。这时候水肿会加重,喘得更厉害,必须赶紧告诉医生。

2.尿太多(每天超过3000毫升)

可能导致身体脱水,表现为口干、嘴唇干裂、舌头打结(说话费劲)、皮肤弹性差(捏起手背皮肤,半天弹不回去),甚至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这时候别自己做主多喝水,要及时联系医生,可能需要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在医生指导下少量补水(比如每次喝50毫升,隔半小时一次)。

3.尿量忽多忽少

今天排2000毫升,明天突然降到800毫升,后天又升到2500毫升,这种波动往往是病情不稳定的信号(比如心衰加重或合并了肾功能变化),也需要及时告诉医生,可能要做进一步检查(比如查肾功能、电解质)。

六、记数字时,这些细节要注意

1.别为了“多排尿”故意少喝水

有些病人觉得“少喝水,尿量自然就少,不用麻烦记”,这是大错特错。身体缺水会让血液变稠,就像河床干涸,血液流动变慢,反而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该喝的水必须喝,只是要“少量多次”(每次喝100毫升左右,每天喝1500-2000毫升,具体量听医生的),别一口气灌一大杯。

2.出汗多了要算进去

夏天天热、发烧时,出汗会明显增多,这些汗液也是“排水量”的一部分。记尿量时要告诉医生“今天出汗特别多,衣服都湿透了”,医生会结合情况判断——比如平时需要多排500毫升,出汗多的时候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了,避免过度脱水。

3.用利尿剂期间,别忘看“电解质”

利尿剂在排水的同时,会把钾、钠等电解质也排出去。钾太低会导致乏力、腿抽筋,甚至心律失常(心跳乱);钠太低会让人没精神、恶心。所以记尿量的同时,要按医生要求定期抽血查电解质(一般每月一次),尿量波动大时还要加密检查——尿量和电解质就像“孪生兄弟”,必须一起看才全面。

4.夜间尿量也要记

很多心衰病人白天尿少,晚上躺平后回心血量增加,尿量会变多(医学上叫“夜尿增多”)。夜间的尿量也要算进全天总量里,别因为懒得起床就忽略——夜间尿量的变化,往往是心衰控制好坏的重要信号。

七、总结:记尿量不是“麻烦事”,是“保命事”

对心衰病人来说,利尿剂是“排水主力”,而排尿量是监测这一“主力”是否正常工作的“仪表盘”。记数字看起来琐碎,但能帮医生精准调药,避免排太多导致脱水,或排太少加重水肿。

刚开始记可能觉得麻烦,记上3-5天就会习惯。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尿量记录本”,每天睡前花2分钟加一加,下次复诊时带给医生看。就像开车要看油表、水温表,心衰病人记尿量,也是在“监控”自己的身体状态——数据清楚了,治疗才能更精准,心脏才能更轻松地“工作”。

(李婷婷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